本来这些官位都是世家子弟的,当寒门或是平民子弟大量读书后,这些人中,必定会涌现出天纵之才,渐渐就会将原本属于世家大族的官位占据。
所以每逢有州郡或是地区准备普及教育时,这些世家大族都会联合起来阻拦。
而幽州在这方面的阻拦力度,相比其他州郡,会非常小。
根本原因还是幽州比较偏远,这里的世家大族经过多次南迁后,原本就所剩不多,其中部分还是如鲜于家族这样的武将世家。
至于寒门或是平民家庭本身,很多也不会鼓励孩子前去读书,因为成本太高,成材率太低。
寒门还稍微好些,有些寒门虽然过得和平民差不多,但是祖上还是传下了许多书籍。
而平民家庭,往往要穷尽几代人才能供养一个孩子读书。
绝对大多的平民皆是种田为生的农民,这个时期,生产力低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
一个孩子从六岁开始,就要参与放牧、割草、做家务等劳动,特别是男子,乃家庭重要的“劳动力”。
让他脱离生产去读书,意味着家庭直接损失一个劳动力,同时还要支付学费、书本费、住宿费等费用,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汉代亦有很多私塾,却很少有平民家庭将孩子送去读书。
在当时看来,平民家庭让一个孩子去读书乃是一场巨大的赌博。
投入数年时间和金钱,最终能考取功名、改变命运的人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要回来种地。
…………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九月二十八。
广阳郡,蓟县,州牧府。
刘虞、刘辩、荀彧等人正在议事,突然刘和闯了进来,并大呼“好消息”!
刘虞脸色一沉,正要训斥自己儿子几句,在史侯面前,如此没大没小,成何体统?
就听到刘和兴奋的说道:“上谷郡传来消息,前往西域的朱剑八等人回来了,而且他们真的带回了棉花的种子!”
作为负责幽州情报部门的刘和,在刘辩的大力扶持下,可以说,如今刘和的耳目已经遍布整个幽州,甚至还有朝其他州郡发展的趋势。
“史侯,我们需要在蓟县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吗?”荀彧知道此事非同一般,故而立刻建议道。
“这是需要铭记进历史的时刻,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他们回归,就不能在蓟县等待。
此行必然非常不容易,否则不会一去就是近两年的时间,我们所有在蓟县的官吏,准备西行,经居庸关前往上谷郡的治所沮阳城!,我们在那里为凯旋的勇士们庆功!”刘辩郑重的说道。
刘虞露出欣赏的目光,赞同道:“辩儿说得没错,他们全是值得尊敬的勇士,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仅在每个岗位留下一人负责蓟县的正常运行,其余人等与我们一同前往上谷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