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在东北平原上呼啸前行,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节奏稳定,催人入睡。
胡天佑靠在硬座车厢的窗边,望着外面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
通化之行虽然告一段落,但他的心情却无法完全放松。
那份从特务手中缴获的密电内容仍在他脑中回响:“‘富士雪黎明’虽受挫,然‘樱之华’待放。候新指令。”
这简短的电文暗示着另一个尚未被发现的行动,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坐在对面的是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学者,交谈中他自称是回沈阳探亲的北平大学教授。
那人一路上时而翻阅书籍,时而望着窗外沉思,偶尔与胡天佑寒暄几句,谈吐文雅,知识渊博。
“看先生气质,不似寻常商人。”学者微笑着说道,“倒是有几分革命军人的刚毅之气。”
胡天佑心中警觉,面上却淡然一笑:“教授说笑了,我常年往来各地经商,不过是多了几分风霜罢了。”
列车在一个小站临时停靠,月台上挤满了上下车的旅客。
这时,一个卖报童跑过车厢,高声叫卖:“看报看报!通化战俘暴动未遂,中共果断处置!”
胡天佑买了一份报纸,头版头条报道了通化事件的官方消息,内容经过处理,未提及生物武器等敏感信息。
他注意到对面的学者也买了一份,看得格外仔细。
“多事之秋啊。”学者放下报纸,感叹道,“日人虽败,其心不死,国共之争又起,百姓何日得享太平?”
胡天佑附和着点头,心中却对这位“教授”多了几分留意。
此人观察力敏锐,言谈间对时局了解深入,不像普通学者那么简单。
列车即将启动时,车厢门突然被推开,三个身着铁路制服的人走了进来。
为首的是个面色冷峻的高个子,目光如刀锋般扫过车厢内的乘客。
“检票了,大家把车票拿出来。”高个子声音沙哑,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
胡天佑注意到这三人虽然穿着铁路制服,但靴子却是军用的款式,腰间鼓鼓囊囊,显然藏着武器。
他们检查车票的方式也异常仔细,不像普通检票员,倒像是在搜寻什么。
当检查到胡天佑这里时,高个子的目光在他脸上多停留了几秒,面无表情地问道:“去哪儿?”
“沈阳,然后转车去关内。”胡天佑平静地回答,递出车票。
高个子仔细查看了车票,又打量了胡天佑一番,才将票还给他。
接着转向对面的学者:“你呢,先生?”
“我回沈阳老家探亲。”学者微笑着递上车票,“这是我在北平师范大学的证件。”
高个子查看证件时,胡天佑敏锐地注意到学者右手虎口处的老茧——那是长期持枪训练留下的痕迹。
一个大学教授怎会有这样的特征?
检票员们检查完整节车厢后离开了,但胡天佑的心却提了起来。
他凭直觉感到,这些人不是真正的铁路员工,他们的目标很可能就是自己或者对面的“教授”。
列车再次启动,夜幕逐渐降临。
胡天佑假寐养神,实则警惕地注意着周围的动静。
对面的学者也闭目休息,但胡天佑注意到他的呼吸节奏表明他同样清醒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