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朕记得礼部选定的和亲日期也快要到了,不如就让太子总领章程,这个提议是由太子而起,现在也该由他负责,事成之后太子也算是为江山社稷做出了贡献。”周帝下了决定。
翌日,上朝时。
“宣太子觐见!”
丞相和中书令看见周帝一上来就把目光投向了礼部和钦天监,又宣了太子上殿,知道陛下今天要为和亲之事下了一个定论了。
钦天监得了皇帝目光,上前躬身启奏:“陛下,按照黄历,和亲的最好日子就是四个月后的羊年冬天!”
礼部长史也上前说道:“陛下,和亲队伍的仪仗服饰均已齐备,人数为两千人,随时可以开拔!”
周帝听了微微点头,人数仪仗既然已经确定,唯一未定的便是护送队伍的人选了。
“太子,礼部和钦天监已经把日子定下,和亲的公主人选,朕也有安排,你觉得该由何人来护送公主出使吐蕃和亲?”
周帝此言既是问政也是考教,意在探听各位大臣和太子对和亲这件事的态度。
周泰上前一步答道:“父皇,儿臣认为遣江夏王最为合适。”
丞相听了,亦是赞同。
江夏王赋闲已久,平日里遵纪守法,甚少惹是生非,朝堂之中风评不错,是个稳健人选。
但是中书令听了则微微皱眉,江夏王人确实不错,就是年纪大了点,他乃前朝生人,今时已然花甲之年,和亲必然数月长途跋涉,他身体不一定吃得消。
中书令上前一步,朗声说道:“陛下,臣认为江夏王年事已高,恐舟车劳顿,并非好的选择。”
周帝听了,面露思索,“诸位爱卿认为呢?”
“是啊,江夏王年纪这么大,是不是不太合适啊?还是派一个年轻点的去吧。”
“我看靖王就不错,他才三十多岁,肯定不成问题吧。”
“不妥不妥,这么年轻可受不得吐蕃王的参拜,按照礼法,和亲缔约之际吐蕃王是要接受我周朝册封的!臣赞同太子所言!”
周帝放任朝臣们争论了一会儿,江夏王资历倒是够了,就是受不得长途跋涉,其他亲王又太年轻,吐蕃必然不满。
周帝考虑了一会儿,指节轻击了三下御座,把目光投向了周泰:“太子认为呢?”
周泰上前答道:“江夏王不必领队,只需坐镇主持缔约大局即可,可命人直接送到边境,如此免去了舟车劳顿,至于和亲队伍,可择一骁将率军随行。”
“和亲队伍人多,又带着嫁妆封赏,必然走得慢,可让江夏王沿途渐次修整,即便他年纪大了也不妨事。”
朝臣思考一二,都觉得是个不错的主意。
中书令暂无疑虑,“太子之策甚为周全,陛下不妨如此行事。”
其他持有异议的官员见到中书令和丞相都赞同了,也纷纷表示赞同起来。
周帝斟酌一二,亦是微微点头,江夏王与和亲队伍分头行进,倒是不错的主意。
“既然如此,此骁将人选,便有礼部安排吧?”周帝对这个办法极为满意,敲定了其他细节之后就退朝了。
周泰微微一笑,他知道和亲公主的人选皇帝必然盯得很紧,无论是哪一方要插手都必然会引起周帝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