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演示实验(1 / 2)

通过对海量实验数据的整合与分析,研究团队最终将思维活跃度这一抽象概念,成功量化为基于脑电波信号的特定指标。

经过严谨的权重评估,该指标被正式纳入持续时间预测模型。

这一结果意味着,行动人员在激活并使用诡异能力期间,必须尽可能避免进行复杂的主动思考。

最理想的实战策略是,在融合开始前,就制定极其详尽的操作计划,一旦获得能力,严格按照计划行动,以此最大化延长持续时间。

接下来,有多项影响因素的检验。

短时间内多次信息融合。

经过大量重复实验,终于得出了结论。

两次信息融合操作之间必须留有足够长的间隔,最低安全阈值被确定为半小时。

若短于该间隔,后续融合的安全持续时间会出现显着缩短。

且间隔越短,衰减效应越明显。

还有对自己诡异能力的使用。

实验表明,实验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控制已融合的诡异能力。

然而,主动使用能力的次数越频繁,就越容易引起排斥反应,每一次主动激发,都在加速融合状态的崩溃。

但好消息是,同一诡异信息和实验体进行多次融合,并不会导致持续时间缩短。

随后,研究团队又发现,对于同一个实验体,不同诡异信息与其融合后,持续时间有明显不同。

研究团队果断引入了新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诡异信息和人的适配程度。

研究发现,那些原本就源于人类自身或与人体生理基础相近的诡异能力,如体能强化,感官强化,其融合后的适配性普遍更优,安全时间更长。

反之,规则型、空间型等抽象程度高的能力,不仅适配性差,其持续时间也很短,是风险最高的类别。

诡异信息的不同,会让同个实验体信息融合的持续时间不同,反之亦然。

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团队发现,最关键的是个人认知能力。

数据显示,注意力散漫,难以集中的人员,其平均安全时间显着短于那些能够长时间维持高度专注的队员。

还有其他很多影响因素,研究团队不断提出,不断实验。

这项庞大的研究持续了整整三个月,动用了数千实验体的实验体。

正电子世界倾注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只要研究团队提出要求,几乎都能得到无条件满足。

最终,大多数抽象的影响因素都被成功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集成于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之中。

经过反复验证与校准,该模型已能极为精确地预测出不同个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极限时间,其误差被控制在十秒以内。

基于这个模型,研究团队将极限时间的百分之八十设定为安全时间,且安全时间与极限时间之间的差值最低为二十秒。

这条以海量数据换来的红线,将成为所有后续应用不可动摇的铁律。

除了这个很多研究员都看不明白的复杂模型之外,还有一本给行动人员的行动规范手册,上面的语言通俗易懂。

上面写了很多。

不要有剧烈的情绪波动。

不要高强度思考。

不要过度使用诡异能力。

……

这上面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是数百次实验得出来的。

……

随着对实验体的研究阶段告一段落,项目进入了最后的实战化检验阶段。

研究人员开始对精心挑选出的正式行动人员进行全面的基础数据采集。

同时,让队员们提前熟悉与信息融合后的诡异能力共处的感觉,并精准计算出他们个人的极限时间与安全时间。

第一次行动人员实验,在总部的一个收容室内进行。

这场实验其实算是演示实验,主要就是做给所有人看,告诉他们,这项研究成功了。

监控室内,田局长脊背挺得笔直,如标枪般立在巨大的监控屏幕前。

他那双经历过无数风雨的眼睛,此刻紧紧锁定着屏幕中央那个身着战术服的高大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