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6章 人大调研?(2 / 2)

一旁的刘福荣对沈青云缓缓说道。

沈青云点点头,抬头看向窗外,雾渐渐散了,远处的山露出青灰色的轮廓,和滨州的平原地貌截然不同。

车开了不到两个小时,终于抵达梅城入城口。

远远就看到一群穿着警服的人站在路边,最前面的是个中等身材的男人,穿着藏青色警服,肩上扛着一级警监的警衔,正是梅城副市长兼公安局长林锐。

他看到沈青云的车,快步迎上来,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伸手握住沈青云的手:“省长,一路辛苦,梅城的路不好走,让您受累了。”

沈青云下车,握着他的手,能感觉到对方掌心的厚茧。

那是基层民警常年摸爬滚打留下的痕迹。

“客气了,我来看看基层的同志,了解下实际情况。”

沈青云的目光扫过林锐身后的班子成员,每个人都穿着整齐的警服,精神饱满,淡淡地说道:“春节快到了,大家都忙着安保,辛苦你们了。”

“应该的!”

林锐笑着说,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对沈青云恭恭敬敬的问道:“您先去市局坐坐?还是直接去基层派出所?”

“先去派出所看看,听听老百姓的声音。”

沈青云闻言说道。

林锐立刻答应着,带着他们往梅城市区而去。

很快,一行人来到了市中心老街的中山派出所。

中山派出所坐落在一条老巷里,白墙黑瓦,门口挂着“全国优秀公安派出所”的牌子,院子里种着两棵老榕树,枝叶繁茂。

所长陈绍唐三十出头的样子,看到沈青云,紧张得手心冒汗:“省长您好,我们没准备什么……”

“不用准备,我就是来看看日常工作。”

沈青云走进值班室,看到墙上贴着“社区民警联系表”,每个民警的照片、电话都写得清清楚楚,桌上还放着几本《民情日记》,里面记着老百姓的诉求。

“张大妈家水管漏水,协调物业解决”

“李大爷的孙子走失,帮忙找到”。

他拿起一本日记,翻了几页,字迹工整,每一条诉求后面都有处理结果和反馈。

“不错,把老百姓的事记在心里。”

沈青云把日记放回桌上,目光落在值班室的监控屏幕上。

屏幕里显示着老街的各个角落,有民警在巡逻,有老人在巷口聊天,还有孩子在榕树下玩耍。“春节期间,老街的人流量大,要加派巡逻警力,特别是消防通道,不能堵。”

沈青云看向陈绍唐,嘱咐道:“要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

“您放心,我们已经安排好了!”

陈绍唐连忙说道:“每天早晚各加派两名民警巡逻,还联合社区志愿者,在巷口设了‘平安岗’,确保老百姓安全。”

沈青云点点头,跟着林锐走出派出所,往老街深处走。

老巷里的石板路被踩得发亮,两边的客家民居挂着红灯笼,年味渐渐浓了。

几个老人坐在巷口的石凳上晒太阳,看到穿着警服的林锐,笑着打招呼:“林局长,又来巡逻啦?”

“是啊,带省厅的领导来看看。”

林锐笑着回应,指着沈青云说:“这是省长,来了解咱们老街的治安。”

老人们立刻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现在治安好得很!晚上十点出门都不怕!”

“民警经常来走访,有什么事随叫随到!”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拉着沈青云的手,语气里满是感激:“去年我家进了小偷,民警十分钟就到了,还帮我把丢的钱追了回来,真是好同志!”

沈青云握着老人的手,心里暖暖的。

他想起在滨州时,香房区的老百姓也是这样,看到民警就像看到亲人。基层公安工作,靠的就是这份“接地气”,靠的就是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大爷,春节快到了,家里要注意防火防盗,有什么困难,随时找民警。”

沈青云笑着说道。

他这个人,平时可以在下属面前摆架子,可是面对老百姓的时候,却从来都没有架子。

从老街出来,沈青云又去了梅城公安局的指挥中心。

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梅城各个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值班民警正盯着屏幕,不时记录着什么。林锐指着屏幕上的“春节安保重点区域”说道:“我们把火车站、汽车站、商场这些地方列为重点,安排了专人全天二十四小时盯守,一旦有异常,能第一时间调度警力。”

沈青云看着屏幕上的火车站。

人流密集,但秩序井然,民警在进站口巡逻,还有志愿者在帮忙引导。

“很好,要确保每个重点区域都有警力覆盖,不能有死角。”

他顿了顿,想起林晓梅的案子,又补充道:“对群众的报警求助,要第一时间响应,不能推诿、拖延,这是底线。”

林锐心里一凛,他知道沈青云刚上任就抓了陈百川,也听说了天水区的命案疑云,立刻表态:“省长放心,我们早就立下规矩,接警后城区五分钟、郊区十分钟必须到场,绝不让老百姓等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