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1 / 2)

周小小深吸一口气,率先走进石室。石台上的河图玉璧另一半静静躺着,莹白的玉质在光柱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边缘的纹路与手中残片严丝合缝。她小心翼翼地将两块残片对接,玉璧瞬间发出耀眼的蓝光,完整的“黄河水脉全图”在石壁上投射开来——十二神潭如同星辰般分布在河道沿线,隐灵潭的灵脉草、老龙湾的定水石都在图上标注得清清楚楚,最后一个神潭的位置直指黄河入海口的“望海礁”。

“原来最后一处密钥在入海口!”林青雨凑近石壁,手指沿着水脉图滑动,“你看这里的注解,‘海河交汇,灵珠镇厄’,望海礁的密钥应该是颗能平衡淡水与海水的灵珠!”

李默翻到古籍中对应的篇章,朗声念道:“‘三才聚,玉璧合,十二钥归位,阵起黄河清’——只要找齐所有密钥,把三件法器按方位摆放,镇水阵就能启动了!”他指着玉璧上的刻度,“这里还标着启动时辰,必须在农历五月初五龙舟节,黄河水脉最盛的子时!”

张教授在石台上铺开地图,将十二神潭的位置一一标注:“现在咱们已经找到两处密钥,剩下的十处得尽快排查。老龙湾和隐灵潭的灵脉已经稳定,接下来分三组行动:考古队留在龙门石窟清理石室碑文,我带一队去下游考察望海礁;青雨和李默带着玉璧回保护站,结合古籍完善阵法图谱;小小你灵脉感应最强,带着禹王尺去中游的‘漩涡渡’,县志说那里有‘分水石’,极有可能是第三处密钥。”

二柱立刻举手:“我跟小小姐去漩涡渡!我爷说过那地方水流急,暗礁多,有我在能避开险滩!”

周小小笑着点头,将禹王尺别在腰间:“有你这‘活地图’在,我可就放心了。”

接下来的日子,考察队像撒向黄河两岸的种子,在不同的神潭留下足迹。周小小和二柱在漩涡渡的暗礁下找到刻着分水纹路的青石,石心嵌着能自动调节水流的“分水石”;张教授在望海礁的潮间带发现了随潮汐明暗的“定海灵珠”,珠子在月光下会浮现出海河交汇的符文;林青雨和李默则在保护站拼齐了所有拓片,发现十二神潭的密钥组合起来,正是一幅完整的黄河水利图,与现代水利工程的布局惊人地相似。

转眼到了农历五月初五,龙舟节的鼓声在黄河沿岸此起彼伏。考察队全员在隐灵潭石室汇合,十二件密钥按水脉图方位摆放,三才法器——洛书铜镜悬于石室穹顶,河图玉璧嵌在祭坛中心,禹王尺立于阵眼,三件法器同时亮起青、蓝、金三色光芒,与密钥的光晕交织成网。

张教授看着腕表倒计时:“子时快到了!所有人手拉手站在阵外,灵脉启动时能量会很强,千万别触碰光网!”

周小小握住林青雨的手,李默和二柱站在她们身旁,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祭坛中央。当子时的钟声透过山风传来,玉璧突然旋转起来,水脉图上的十二处神潭同时发出共鸣,隐灵潭的潭水开始逆时针旋转,石室顶部的洛书铜镜投射出漫天星图,与地上的黄河水脉图完美重合。

“阵起了!”李默激动地喊道。古籍上的文字在光线下浮现在石壁上:“承天护河,人水共生,三才守脉,万古长青。”

潭水旋转的速度越来越快,形成一道连接天地的水幕,水幕中浮现出黄河从古至今的画面:古人治水的夯歌、现代的堤坝建设、孩子们在岸边嬉戏的笑脸……二柱突然指着水幕中一闪而过的身影:“那是我爷!他年轻时在老龙湾救过落水的娃娃!”

林青雨眼眶发热:“这不是阵法,是黄河的记忆啊。”

周小小低头看向手中的禹王尺,尺身传来温暖的脉动,仿佛与整条黄河的心跳同步。她忽然明白,所谓的“密钥”从来不止是石头草木,更是世代守护黄河的人们——是记录水文的史官,是修堤护岸的百姓,是像张教授这样的研究者,更是二柱和王老师这样把守护刻进山歌里的普通人。

当第一缕晨光洒进石室,水幕缓缓散去,十二件密钥的光芒融入潭水,隐灵潭的水变得更加清澈,能直接看见潭底新长出的灵脉草嫩芽。张教授拿出检测仪器,激动地读数:“灵脉能量稳定了!水质指标比之前提升了三倍!”

石室之外,黄河的浪涛声似乎变得更加温柔,岸边的乡亲们正举着龙舟模型欢呼,二柱新编的山歌顺着风飘进石室:“黄河水长流,灵脉永不停,娃娃长成材,接力守河清……”

晨光中的隐灵潭雾气氤氲,潭水顺着石壁的缝隙渗进土壤,岸边的野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抽出新绿。林青雨蹲下身,指尖轻触潭水,冰凉的触感里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暖意——那是灵脉苏醒的温度。她回头看向石室,张教授正指挥队员们用特制容器采集水样,李默则在拓片上补全最后一处水脉节点,阳光透过他鬓角的汗珠,在纸页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

“青雨快看!”周小小举着禹王尺跑过来,尺身的青光与潭面的水光交织,在空气中画出一道流动的弧线,“灵脉感应覆盖了整个河道!刚才收到下游监测站的消息,望海礁的定海灵珠开始自动调节潮汐,连入海口的泥沙淤积都变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