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郑氏三问(1 / 2)

盛情难却,尽管我再三婉言,还是被老大娘拎着回了家,看大娘那架势,我要是今天不跟她回去,那她今晚可能就得跟我回去。

一人一个小马扎,晒着太阳,老大娘进屋不一会儿神神秘秘从兜里给我掏出一把东西,放我手里一看,居然是瓜子。

没错了,是嚼舌头的标配!

“我还有第二个问题?”

“您说!”

通过第一个问题,我大概就知道,老大娘的问题压根就不是什么问题,话说回来,在瞎扯和自圆其说这两方面,我还没怕过谁。

“我的第二个问题有关文学和语言……”

“文学和语言?”

老大娘认真点了点头。

刚才是神话传说,现在是文学与语言,老大娘艺术造诣到这种程度了吗?

有点儿防不胜防,难道已经无齿的老太太要让我教她一段绕口令?

可不行,我语速一块,非暴露出大舌头的短板!

“我要问的是这个问题……”

说着,老太太从身后掏出一本书,封面已模糊不清但隐隐约约能看出《诗经》二字,打开书本,都是毛笔书写的繁体小楷。

这本书感觉比老黄历还要老,这不禁让我对她的敬意陡然而升,这么大岁数了还学古文的《诗经》,这要放到教科书上,肩比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啊!

我囧了囧鼻子:“嗯……看得懂吗?”

我想起小学时学过一篇古文,叫《两小儿辩日》,对,就是两个小孩子问孔老夫子太阳远近的那篇,你说那么聪明的人居然被问倒了,各位中年看官应该都学过。

那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我为了博得县城来的年轻女老师的好感,已经倒背如流一个月了,当舞台缓缓打开,我抢先举手要表现表现。

最后我背了三遍,女老师长叹一口气,说我土味儿太重,十多年过去了,女老师已经有些年老色衰、岁月不饶人了,我才鼓起勇气问她,当年是哪儿出错了。

老师依然摸着头告诉我,是两小儿辩日不是俩小儿辩日!

……

回到老大娘这里,当她拿出《诗经》的时候,我确实有点儿发怵,纵使以前的我有“语文小状元”的称号,之乎者也是我的弱项,我对《诗经》唯一的印象是它的现代版:执子之手,将子拖走,子若不走,关门放狗。

“大娘,这文言水很深啊,你这个岁数为什么不看点儿连环画或者听个京剧啊?”

“哎,此言差矣!”

哟,这《诗经》还真没白学!

“这可是我祖上传下来的,是我的祖辈跟随郑和大人把它带到这里的,是传家宝,可不能丢!我就问你一个问题,你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着,老大娘用手指着《诗经》上的一行字:茕茕白兔,东奔西顾!

哦?

这么巧吗?

这么一本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我偏偏就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原来这句话来自于《诗经》,当初我看《花花公子》的时候它也没注明出处。

哎呀,不好!

我突然意识到这句话不好解释,估计写出这句话的作者也是个大色狼……嗯?我为什么要用“也”呢?

我记得《花花公子》引用“茕茕白兔东奔西顾”这句话后面是有括弧的,我有点儿记不清,好像是说……又软又白,触之滑腻弹手,微微一动就上下轻轻弹跳,就像一对左右跳脱、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那期的封面人物好像是……柳岩!

但我该如何解释呢?

如果走在大街上,我还有可能找到一位身材丰满的女人,指给老大娘看,什么叫茕茕白兔东奔西顾,可眼下……我是指我自己的呢还是指老大娘的呢?

老大娘的还不如我的!

我急中生智道:“大娘,这个问题我们先存着,我现在回答你第三个问题,过会儿去街上我给你找找茕茕白兔东奔西顾的例子。”

“为什么要到街上去?”

我薅着头发:“大娘,谈下一个话题好吗?”

大娘见我如此为难,于是就收起了《诗经》,她长叹一声:“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我瓜子也没心情嗑了,大娘这是又要卖啥药。

“其实,我对哲学、历史也很感兴趣!”

哲学?历史?

大娘年轻时妥妥的一个文艺女青年啊,像这种爱文学爱哲学,骨子里透着文艺范气质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年代和国家……估计很难找对象吧?

让你帮忙去打渔,你非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说谁会要你!

我舔了舔嘴唇:“那么……接下来我们是要讨论孔子老子或者是庄子?还是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抑或焚书坑儒?”

老大娘稳稳一笑:“我想问一件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