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27章 刘备: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

第327章 刘备: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1 / 2)

第327章 刘备: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齐王大帐内,青铜兽炉吐着袅袅青烟。

刘备案上摆着荆州传来急报。

只见他忽然茶盏轻轻放下,面无表情地对身前二人问道:

“孔明引咎请辞,不知二卿对此如何看待”

王朗微微一愣,他与华歆对视一眼,俱从对方眼中看出惊疑之色。

帐外寒风卷着落叶拍打门帘,更显帐内死寂。

只因他二人本不属于荆州官员,平日也很少参与荆州之事讨论。

如今荆州出了问题,两人都不明白刘备为什么不问李翊,却要来问他二人的意见。

“这,老臣以为……”

王朗斟酌着开口,袖中手指悄悄掐算着利害。

“诸葛使君既已引咎请辞,不妨……”

他偷瞥刘备神色,看他有没有生气。

“……不妨暂准所请,以明法度。”

嗯。

刘备只是微微颔首,并未对王朗给出的意见给出赞同或否定。

又看向华歆,问道:

“不知子鱼对此怎么看”

华歆见状,立即躬身:

“臣斗胆进言,李相乃诸葛令君业师,此事……”

他故意顿了顿,“或当询于相爷”

“这便是你二人的看法么”

齐王大帐内炭火噼啪作响。

刘备将诸葛亮的请罪表章拾起,抬头望向肃立的王朗与华歆。

“既然如此,寡人便把话问得再明白些。”

“二卿以为,寡人该准了孔明辞去荆州牧之请么”

王朗微微一顿,偷眼看向身旁的华歆。

但见这位老友低眉顺目,冲王朗使了一个眼色。

常言道,君心难测。

刘备单独把他二人叫来,肯定是需要他们帮忙办些事。

思考再三,两个老油条到底还是猜出了刘备的意思。

他应该是想保诸葛亮的。

不然直接按律处置即可,又何必来问他二人的意见。

但又碍于朝中大臣的压力,刘备不得不提前拉“盟友”。

让尽可能多的人站在自己这一边。

两人思考既定,王朗率先清了清嗓子。

“依老臣愚见,诸葛使君虽有过失,然则——”

他故意拖长声调,观察刘备神色,大声强调说道:

“汝南一战,诸葛孔明配合陈元龙,斩将夺旗,为我军在河南拖住了曹魏的汝南军。”

“而荆州虽遭此变故,但毕竟未丢。”

“可谓功过相抵。”

“不妨让诸葛孔明仍领荆州牧一职,教其戴罪立功。”

这话说的很冒险,毕竟诸葛亮险些丢荆州的罪过是很大的。

王朗说出这话,便是挑明了保住诸葛亮。

所以他也是在赌,赌自己揣摩对了圣意。

言罢,华歆连忙观察刘备神色。

刘备的性格是喜怒不形于色的。

饶是如此,华歆仍然感觉他跟王朗赌对了。

于是立即接话说道:

“王司徒所言极是。”

“今天下未定,各地州牧刺史不宜随意调动。”

“非是说我齐国法律不明,而是应当因时而变。”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待山河重整之后,再明法度不迟。”

“对对对,可令孔明戴罪留任。”

王朗躬身道,“王上另遣重臣协理政务即可。”

帐内突然静得可怕。

炉中炭火炸了个火星,惊得华歆袖中手指一颤。

他们这才发现,原来刘备案头早已备好两份诏书。

一份准辞,一份留任。

看来,刘备也怕自己乾纲独断,会招来巨大的压力。

才不得不向王朗、华歆两名重臣求援。

别看二人是后加入刘备的。

但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他们从来不是一方诸侯,更不隶属于一方诸侯。

两人一直行使的都是朝廷官职,以朝廷命官自居。

这就使得二人的“政审”非常容易过关,资历又高。

刘备这才能够轻松给到王朗三公级别的高官职位。

兼之其又是自己提拔起来,几乎是心腹一般的人员。

所以王朗、华歆也是绝对的“拥刘”派。

维护刘备的利益,就是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不瞒二位,如今国中弹劾孔明的奏章,似雪片般赍到寡人这里来。”

“他们都指责孔明的识人不明,要求寡人依律处置。”

“寡人如今也是难办呐。”

“所以才单独召汝二人过来商议对策。”

刘备向二人正式坦明心迹,他就是想保诸葛亮。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由于河北势力过于强势。

刘备一直致力于搞南北均势。

所以当诸葛亮一经加入刘营,刘备就在他身上下注了。

又是给他封“琅琊侯”,又是力排众议,给他荆州。

又是给他黄忠、赵云帮他镇抚荆襄势力。

甚至还让帝国之壁的李翊出面当绿叶,给孔明当陪衬。

一切的一切,都是刘备为了捧诸葛亮,为了形成南北均势。

可以说,刘备在诸葛亮身上倾注了大量资源。

如果说因为马谡这件事,废了诸葛亮的武功,那刘备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此前的投入全部前功尽弃了。

刘备了好几年的时间,培养诸葛亮。

已经年满五十的他,哪有精力再培养一个李翊的接班人起来。

当然了,要说历练,这件事确实是对诸葛亮很好的一次历练。

刘备也相信诸葛亮是真的能够吸取到教训。

但教训归教训,成长归成长。

因为此事,让诸葛亮留下政治污点。

那么即便诸葛亮未来真能顺利接李翊的班。

那么他也注定达不到李翊的高度了。

毕竟一出事,人人都可以翻旧账,拿这件事来做文章。

南北均势是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就相对来说比较偏个人感性了。

那就是对于李翊的接班人,刘备私底下是更喜欢诸葛亮的。

诚然,以齐国如今的实力,有太多候选人了。

但在这么多人候选之中,最令刘备喜欢的还是诸葛孔明。

因为在诸葛亮身上,刘备看到了李翊的影子。

随着李翊年纪的增长,刘备渐渐忘却了他年轻时那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模样了。

但见着诸葛亮时,刘备仿佛又回到了初遇李翊时的感觉。

这个年轻人跟他的丞相很像,谦逊、温润、高情商、有经纬大略。

简直是李翊的2.0版。

刘备已经尝过一次拥有李翊的甜头了。

那么他自然也想给自己儿子留一个李翊2.0。

他们这一辈的人,基本已经快完成了打江山的历史使命了。

剩下坐稳江山的使命,就是得交给下一代。

可既然如此,刘备却又为什么不愿意与李翊相商呢

这还是刘备与李翊两人的立场问题。

不管两人关系如何好,如何信任。

但刘备毕竟是君主,李翊毕竟是臣子。

站在刘备视角,他可以凭借个人喜好,点名一个二代丞相来辅佐他儿子。

而李翊现在还在,二代丞相说难听点也是李翊的政敌。

李翊已经明确了自己愿意功成身退的想法。

他表明这个想法,让朝中很多人松了口气,也让很多人感到不安。

因为李翊的存在,挡住了很多人晋升的道路。

毕竟很多官职,都是李翊一句话的事。

如果不加入“李翊的利益共同体”,就很难得到晋升的机会。

但是蛋糕总共就那么多,先到先得,有关系的有关系得。

根本不够分的。

而那些不安的人,自然是指着李翊吃饭的人。

李翊一旦退了,他们立马就失去了靠山。

这是这些人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如何保证权力正常、安全的交接,其实是刘备须要头疼、且烦恼的事情。

既然选中了诸葛亮,他当然要尽力去维护他的形象。

不然将来怎么去镇那帮开国功臣

而李翊不同,

李翊出身徐州,早年间发展徐州势力。

淮南派领袖陈登与他是刎颈之交。

并州的庞统是他的学生、马超是他提拔起来的。

荆州诸葛亮名义上也是李翊的后生晚辈。

而李翊自己则是河北的实际领袖。

李翊是绝对能够帮刘备镇住齐国各大派系,各大军功领袖的。

从这一点上讲,李翊已经成为了刘备真正意义上的左膀右臂了。

从理性上讲,刘备自己都没有信心能够培养出第二个像李翊这样,能够军政一把抓,镇住各大功臣的人。

即便真的有第二个李翊也很难,因为它要求你必须是创一代。

有绝对的军功傍身。

等大一统了,

刘备安抚开国功臣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再给你创造建立新军功的机会

但从感性上讲,刘备是希望诸葛亮能向李翊看齐的。

所以早早地就开始投入资源培养。

只是没想到会因马谡一人之故,忍看“功败垂成”啊。

“不如这样,待战事结束后。”

“老夫与华子鱼共同上一奏章,言明荆州事务冗长繁多,不宜人事调动。”

“然后王上再与众臣商议,未知王上意见如何”

王朗向刘备提议道。

其实,刘备作为创一代,当了这么多年的齐王了。

这些年也积攒了不少威望。

他完全可以凭自身威望,强行将此事翻篇。

但这种做法,就是在消耗自身的威望。

消耗君主个人的威信。

刘备自然是希望能减轻影响就减轻影响。

“此事,容寡人再考虑考虑。”

“卿等可先退。”

刘备叹了口气,挥手示意王朗、华歆退下。

二人对视一眼,躬身称喏,退出了王帐。

转过回廊时,二人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

初春的寒风卷着残雪,将二人的官袍下摆吹得猎猎作响。

“……子鱼兄。”

王朗突然扯住华歆的袖子,压低声音说道。

“大王今日之举,着实蹊跷。”

华歆眯眼望向远处相国府的方向:

“子鱼兄是说没召李相议事”

二人默契地拐进一处僻静耳房。

王朗确认四下无人后,突然嗤笑:

“《齐律》森严,窃符者死,失城者斩——这可不正是李相亲手修订的律条”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似有调侃,看乐子之意。

“若叫李相来议,岂不是要逼他为难”

窗外竹影婆娑,映得华歆面色阴晴不定:

“庞士元在并州经营多年,徐元直在冀州政绩斐然……”

他忽然压低声音,“就连刘子扬,也在辽东韬光养晦,助吕布抚定边疆。”

“嘘——”

王朗突然按住华歆的手。

廊下传来侍卫换岗的脚步声。

待声响远去,他才捻须笑道:

“看来这二代丞相的人选,大王心里也还在打着鼓呢。”

刘备虽然点名了诸葛亮。

但李翊自己心仪的候选人可就太多了。

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只是自己作为人臣的本分。

但要想真正上位,只能靠自己。

这是李翊践行的原则。

上次刘备安排他去跟诸葛亮当绿叶,其实李翊心里是很不满的。

如果要他出面,帮刘备再保诸葛亮一手,李翊也是不愿意的。

李翊虽然已经活得像个古人了,很多思想开始转变。

但骨子里的一些现代先进思想是不可能变得。

作为资本家出身,李翊从小学的金融学,就是鼓励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