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刘不王,臣不敢为此破

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刘不王,臣不敢为此破(1 / 2)

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刘不王,臣不敢为此破誓人也

却说刘备完成登基大典。

正式定国号为汉,年号章武。

立袁瑛为皇后,甘梅为贵人,刘禅为太子。

其余诸子皆有封王。

接下来,便是众人翘首以盼的功臣分封了。

这一天,众人实在是期待太久了。

早在当年平定荆州时,刘备已经受限于诸侯王身份不太好分封了。

再到河南平定之战,关中争夺之战,刘备更是直接明示众人暂时忍耐一时。

现在,众人该索取他们应得的回报了。

礼官高声唱道:

“李子玉上前听封!”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了李翊身上。

这位凌烟阁功臣第一人,当然是第一个接受封赏的。

关羽抚髯颔首,丹凤眼里罕见地流露出赞许。

他的性格从来都是傲上而不辱下,轻慢士大夫。

可唯独李翊例外,他真心敬佩李翊是一位忠厚长者。

张飞也是咧嘴露笑,从认识第一天起,他便一直敬佩这位先生。

当走过陈登身旁时,陈登亦向他颔首示意。

仿佛在说:

“今日之殊荣,乃兄弟应得。”

“登铭记不忘当年鱼脍救命之恩,与广陵保举之情。”

走至吕布身旁时,这位桀骜不驯的温侯也难得放下高傲,向他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他不仅仅是李翊的姻亲,当年在濮阳被曹操打败之后,也多赖李翊举荐。

让他得以在汝南发展,便先后为国家征讨袁术、袁绍,立下赫赫战功。

他吕布一生大起大落,如今名列大汉凌烟阁功臣第十人。

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汉忠臣了!

这都与李翊脱不开关系。

最后,李翊来到刘备跟前。

君臣四目相对,相顾无言。

刘备展颜笑道:

“不瞒先生,朕起业至今,也未料想能有今日之局面。”

“此多赖先生之力也!”

李翊则不苟言笑,恭恭敬敬地作揖还礼:

“此臣分内之事也。”

满殿公卿静静地望着这对君臣,他二人有着超越友情的信任。

此刻的一说一答,却宛如初见。

是也,

或许在刘备心中,他依然拿李翊当他的师长,当他的好友,当他的手足兄弟。

但在李翊心中,刘备不管是什么身份。

在那之前,他都已经是自己的皇帝陛下,大汉天子了……

刘备笑容渐渐收起,转而面色变得严肃,朗声说道:

“李子玉近前来听封!”

李翊应声上前。

这时,以张郃、徐晃、甘宁、周泰为首的一众武将,纷纷将目光落在李翊身上。

“你们说,相爷会向陛下求取王位么”

——————

三日前。

凌烟阁功臣榜单刚刚公布不久。

河北将领张郃、徐晃,淮南将领甘宁、周泰,蒋钦五人趁着夜色聚在雒阳城西的一处僻静宅院。

烛火摇曳间,张郃将一卷竹简摊开。

上面赫然写着劝李翊请让封王的请愿书。

“以李相爷赫赫之战功,封异姓王绰绰有余。”

“可高祖定下的白马盟誓……”

徐晃沉声说道。

“诶!盟誓是死的,人是活的。”

“当年高祖不一样说过‘非功臣不侯’,可如今不也是列侯遍地么”

甘宁出声打断,“如果说我大汉谁有能力打破这一规矩,唯有李相爷一人耳。”

“不错!”

周泰拍案而起,“此事只有让李相爷出面,才有机会。”

“他是功臣之首,只要他肯挑这个头。”

“咱们一起联名,此事未尝不可行。”

这两拨人一个在北,一个在南。

如果说天南地北的两拨人能够聚在一起,那一定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驱使。

他们的直系领导,共同位于凌烟阁前三名。

试想,如果他们的领导能够封王。

作为手下人,他们将能从中获得多大的利益

蛋糕只有那么大,要想分得最多的一块。

就得提前下手,选中最锋利的那把刀。

五人计议已定,次日便分头联络青州、徐州、并州等各系将领。

出乎意料的是,各派系将领竟出奇地一致表示赞同。

他们从未想过在汉朝,还有机会见着异姓王。

但李翊的出现,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幻想。

没有人不会想着打破这个幻想的。

因为只要开了这个口子,那也就意味着,不仅他们,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机会封王。

所以你便能看着,来自各个地区,有着不同利益纠纷的一众武将谋士。

在这一刻,竟能够展现出出奇的团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称王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换做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但偏偏,

在公元三世纪,他们这帮人有幸见着地球最强碳基生物,最强政治动物的诞生。

李翊人缘好,人尽皆知。

但也有不喜欢他的人。

可即便是讨厌他的这拨人,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说谁有机会打破“非刘不王”的盟誓。

那除了李翊之外,再无别人了。

他立下的军功、干出的政绩,几乎是远超第二名的关羽。

毫不夸张的说,齐汉的整个政治架构,体系,都是李翊一手搭建出来的。

作为帝国工程师,再无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家,并非是真心希望李翊能够封王。

但却很乐意见着李翊封王之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这是对刘家人不友好,但却对刘姓以外所有人都友好的壮举。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各阵营高级官员,都在联名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短短三日,就在册封大典开始的前一天。

一份联名请命书便秘密成形,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各州将领、高级官员的名字。

这一日,张郃、徐晃、甘宁、蒋钦四人联袂拜访丞相府。

“相爷用兵如神,彭城一战,大破曹魏百万大军。”

“虽古之名将,韩白二人也未必过此!”

蒋钦一见着李翊便面陈李翊之功绩。

徐晃接着补充说道:

“更难得相爷执政宽仁,河北百姓至今仍念‘李公田’之恩。”

“幽州李公毯之名,更是家喻户晓,使幽燕之民人人得以自足。”

甘宁、张郃也是轮番上阵,将李翊的功绩夸得天乱坠。

李翊轻啜了一口茶汤,面上波澜不惊。

“李某之所为,于国家是功是过,自有分说。”

“明日册封大典便知,诸位今日专程来找我。”

“想必不是来面陈李某之功绩的吧”

众人对视一眼,张郃率先开口,赔笑道:

“真是什么事都瞒不过相爷。”

“这是军中兄弟们的一点小小心意。”

说着,从怀中取出联名书。

李翊接过竹简,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名字——

河北系、淮南系、青州系、徐州系、并州系……

几乎涵盖了刘备麾下所有派系。

“大家都觉得,以相爷之功盖寰宇,当晋王爵。”

李翊面如止水,久久不言。

众人面面相觑,就在那里站着,静静等候。

半晌,李翊缓缓张口,叹息说道:

“封王的诱惑,对你们来说,便这么大吗”

众人一愣,旋即齐齐拱手:

“我等微末之功,穷极一生亦不敢奢望至此。”

“只是我等皆以为,陛下向来赏罚分明。”

“以相爷不世之功,若不能够晋王爵,不足以彰明国家法度。”

“况册封大典,本就是为了赏赐有功之臣。”

“相爷盛德巍巍,虽伊尹、周公不能及也。”

“当晋得此位。”

李翊沉默半晌,目光落在了蒋钦、甘宁身上。

“陈元龙知此事否”

“此我等自发为之,陈征南不知也。”

两人也都是混迹官场十几年的老油条了,怎么可能把陈登给供出来

事实上,

各地阵营的领袖,都真的没有参与此事。

但他们全都知道这件事,也全都默许了这件事。

因为一旦成功,那他们不说现在,至少在将来的某一天是有机会封王的。

如果失败了,那他们也能够明哲保身,装作对此事不知情。

既然如此,各营领袖当然全都心照不宣的,默许众人签下这份联名书了。

如果没有这些大佬们的首肯,名下这些小弟,又如何敢自发跑到相府来“逼宫”呢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有人在推波助澜罢了。

“……呵呵。”

李翊面上丝毫不显,只是温和道:

“承蒙诸位厚爱,翊愧不敢当。”

“只是此事关乎国本,容我慎重考虑考虑。”

众人暗自舒一口气,此事毕竟关乎重大。

如果李翊骤然拒绝,那他们也不知道该是进是退的好。

现在见李翊愿意考虑,那便还有希望。

“善,夜已深沉,请相爷保重身体。”

“我等告退。”

众人各自退下。

待众人的脚步声消失在府门外后,屏风后转出来一道茜色身影。

袁莹袅袅走出,耳坠上的明珠随着步伐轻晃。

“孩子们睡了吗”

李翊背着手,目视府门外,率先开口。

“……都睡下了。”

“夫君真要遂他们的意”

袁莹将头轻轻埋在李翊怀里,柔声问。

李翊唇角微扬,反问:

“夫人以为呢”

袁莹黛眉皱起,沉声道:

“依妾观之,除河北人外,并未有人真心想见夫君你封王。”

“他们只是盼你开了这个口子,他们好从中受益。”

“夫君若是应从,只恐将来惹出祸端来。”

“哦”

李翊眉梢一扬,有些诧异地望着袁莹。

“不想夫人竟有如此见识,为夫也该对你刮目相看了。”

“嘻嘻,都是夫君教得好。”

“平日妾身在家相夫教子,耳濡目染,也晓得其中道理。”

李翊点了点头,骷髅王的女儿能有这种政治觉悟。

看来他的家庭环境是真的很不错。

能把呆子也给教成聪明人来。

“那夫君接下来打算怎么做”袁莹出声问。

“进宫,面见天子。”

……

夜色如墨,雒阳宫中仅余几盏宫灯摇曳。

刘备正于偏殿批阅奏章,忽闻侍从来报:

“丞相求见。”

“宣。”

刘备搁下毛笔,抬眼望向殿门。

李翊紫袍玉带,手持一卷竹简,步履沉稳地踏入殿中。

烛火映照下,他眉宇间不见白日里的从容,反透着一丝凝重。

“陛下。”

李翊躬身行礼,“这么晚了,还未休息”

李翊一向是公事公办,有事就直接说,不耽误时间。

但这一次,他罕见地上来先进行一次叙旧。

刘备揉了揉太阳穴,旋即展颜笑道:

“先生不也没睡么”

“……呵呵,朕既为大汉天子,自然不能再向从前那般懒散。”

“诸多事务需朕批阅,况乎明日便是册封大典”

“中间要封赏许多功臣,朕现在也是头疼。”

李翊眉梢一扬,躬身道:

“陛下,臣专为此事而来,有要事要禀报。”

说着,将竹简双手奉上。

刘备展开竹简来看,眉宇间一川不平。

但却也并未有太大的反应。

良久,刘备将竹简缓缓合上,沉默了片刻。

忽看向李翊,似笑非笑地问道:

“先生对此如何看”

李翊不假思索,正色答:

“当年高祖立下白马盟誓,非刘不王。”

“臣不敢破此先例。”

刘备握着竹简,在案上轻轻敲打。

忽而笑道:

“军中诸将,联名请朕封先生为王。”

“朕倒觉得,以先生之功,封王合情合理。”

“既是众望所归,先生何必推辞”

李翊闻言,再次躬身一揖。

他抬头直视刘备,说道:

“陛下,正如臣方才所言。”

“高祖有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臣德薄智短,岂敢为此破誓之人”

“……子玉。”

刘备目光忽然一凛,站起身来,面对面,直视李翊的眼眸。

“你我相交十八年,此间只你我二人,四下更无六耳。”

“朕……不!备在这里向你承诺。”

“只有你想,明日册封大典上。”

“备愿意为你破白马盟誓,破例为你封王!”

四目相对,两顾无言。

两人的目光彼此直视,无一人为之闪躲。

李翊不卑不亢,语气平静地回答:

“臣若为第一个异姓王,将来必有第二人、第三人。”

“如今国家方趋于稳定,四海尚未靖平。”

“开此先例,必生祸端。”

“臣为国家社稷着想,不敢为此第一人也。”

呼……

刘备长长地呼了口气。

他的脸上看不出来是何种神色。

如释重负感慨叹息

李翊读不出来,但他知道——

未来的路,将很难很难走。

“……子玉,这便是你的答案么”

“始终如一。”

“那你打算如何做”

李翊二话不说,走至殿角的火炉旁,在刘备的注视下。

径直将竹简掷入炉中。

青烟袅袅升起,火舌迅速吞噬了那些密密麻麻的签名。

张郃、徐晃、甘宁、蒋钦……

一个个名字在火焰中化作灰烬。

殿外忽起狂风,卷着灰烬盘旋而上。

刘备望着那飘散的余烬,暗自慨叹:

“子玉啊子玉,朕此生能遇着你……”

“比之高祖、光武要幸运百倍、千倍、万倍!”

——————

“你们说,相爷会向陛下求取王位么”

众人低声议论着,都在那里盼着李翊答应昨晚的请求。

未等李翊开口,刘备忽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