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言。
想看着他醉后挥毫,墨汁在宣纸上泼洒,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笔锋里的洒脱,是文人不屈的傲骨,是对自由的执着。
听他的吟哦震落满树桂花,花瓣落在酒盏里,酒香混着花香,醉了时光,也醉了千年后的我们。
想问问他,当年从长安出走时,是否真的如诗中写的那般洒脱,还是也藏着几分对理想的不舍。
想陪杜甫在成都的茅屋下,看秋风卷走茅草,卷得他的白发都乱了。
他却忍着饥寒,坐在破竹椅上,握着笔杆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愿。
想听听他回忆长安的繁华,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时,眼里的光。
听他细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世间疮痍时,声音里的颤抖。
看他笔底的山河如何在战乱里淌出血泪——《春望》里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石壕吏》里的‘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那沉郁的诗句里,藏着士子滚烫的家国心。
藏着对百姓苦难的悲悯,哪怕自己身处困顿,也从未忘了天下苍生。
想约李清照在济南的藕花深处泛舟,看鸥鹭被船桨惊飞,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
看她穿着淡粉的衣裙,坐在船头,手里握着一支荷花。
轻声吟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那字句里藏着少女的娇憨。
想再陪她到江南,看她晚年住在破旧的小楼里,对着窗外的细雨。
写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笔锋里带着家国破碎后的悲愤。
想问问她,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悠然,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
她是如何在乱世里,用文字守住心中的风骨,让那些细腻与坚韧,穿越千年依然动人。”
“你说的没错,”她转头望向辛梓茉,眼底盛着如星河般璀璨的光,连睫毛上都似沾了星光。
“你为我争来的哪里是时光,是让我与锦韵能一同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看华夏文明如何从远古的火种,燃成燎原之势。
看那些浴血的英勇——是岳飞背上‘精忠报国’的刺青。
是他率领岳家军在朱仙镇大败金军时,‘还我河山’的呐喊震得敌胆俱裂。
是文天祥在零丁洋上,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
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笔,那墨迹里的赤诚,比黄金还珍贵。
看那些璀璨的智慧——是张衡站在地动仪前,看着铜珠落进蟾蜍口中,精准指向震源时,眼里的笃定。
是毕昇在作坊里,反复打磨泥活字,让典籍不再难以流传,让文明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
是李时珍踏遍千山万水,背着药篓在深山里采摘草药,写下《本草纲目》时,笔下每一个字都藏着对生命的敬畏。
看那些不屈的风骨——是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归隐田园后,在东篱下采菊,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
是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却依然能在赤壁矶上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
在雨巷里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是林则徐在虎门滩头,看着鸦片被倒入销烟池,燃起熊熊大火。
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誓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这些,如何交织成这上下五千年的壮阔波澜。
如何让华夏文明在岁月的长河里,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是英雄的血,是智者的汗,是文人的笔,是百姓的烟火,一起织成了这幅壮丽的画卷。”
“若走完这些,尚有闲暇,”她的目光投向更辽远的虚空。
像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童,眼底闪着雀跃的光,连声音都带着几分期待。
“便去看看两河流域的泥板上,楔形文字刻着怎样的王朝兴衰——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繁华。
看空中花园里的藤蔓如何缠绕,听《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的铭文,诉说着三千年前对公平的追求。
去金字塔的阴影里,探寻法老陵墓中藏着多少未解的谜——那些重达数十吨的石块如何在没有机械的年代堆砌。
那些壁画上的神只与法老,是否真的守护过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