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疯狂扩张(2 / 2)

可以说在环球集团,陈氏家族的力量最大,毕竟陈光良的弟弟和侄子都加入进来,而且都是核心高层。

“你们有什么事情?”

陈文博先说道:“港府鉴于葵涌三个货柜码头已经相当的繁忙,打算准备公开招标葵涌四号货柜码头。我想,我们要不要自行组建一个货柜码头公司,去投标!”

葵涌1号码头,是环球航运及欧洲三家航运公司,再加上本地三个财团,共同投资的。2号码头则是日本航运公司投资,3号码头是美国航运公司投资。

如今招标四号葵涌货柜码头,无疑对环球航运很有利,因为此时风波刚过不久,其它财团未必敢投资。

“可行,环球航运组建自己的货柜码头公司——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去投标。我们环球航运拥有较为丰富的货柜码头运营经验,相信标书方面不是问题,价格上,我相信如今的形式,我们也是没有悬念。文博,你来负责这件事,具体直接向我汇报!”

“好的,伯父”

陈光良打算将‘码头业务’,一直放在环球集团。再加上控有香港航空的股权,将来上岸只需要再拿下九龙仓即可。

接着,陈文铭汇报了一番:“埃索、德士古、莫比尔石油公司纷纷打听我们新油船下水的时间,希望我们继续租赁给他们新油船。我已经答应他们尽快给他们安排今年上半年下水的油船!”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我们的油轮大,成本更低,如今美国缺运力,他们自然渴望。你做的很对,美国航运市场比欧洲市场更容易拿下,他们的航运成本实在太高了。”

接下来,陈文铭又汇报道:“父亲,我们需要自行造集装箱,毕竟这未来是趋势。”

此言一出,倒是点醒了陈光良。

环球航运已经很久不造散装船,主力是油船,然后是货柜船;散装船业务,大概有一百多万吨,但已经到是三四年前造的了。

这一点也无形中给了赵从衍、曹文锦、杨小虎等大船东的生产空间。

“是要自己造集装箱,以后也是一笔优质的事业。这样,让荣昌重工提供技术支持,环球航运自行组建制造公司。不仅仅香港要有工厂,新加坡也要一家工厂,哪里的战略意义大,两家工厂尽快筹备起来,投入到生产中。”

陈文铭马上说道:“是”

虽然环球集团的事情是真多,毕竟还涉及环球贸易、香港航空等。但自己的弟弟陈光聪是环球航运总经理,儿子陈文铭是集团总经理助理兼环球航运的业务部负责人,侄子是环球航运的执行董事,陈光良反而更轻松。

三人离开后,陈光良陷入思考中:

这一世香港的货柜码头提前几年出现,而祁德尊的和记公司此时还没有发展起来,不太可能有实力竞争得过四号货柜码头。

这样一来,实际上环球航运已经先一步把握主动。

如今和记的资产中,实际上只有屈臣氏的零售业务,还是陈光良比较看重的。当然,如果和记黄埔将来还是遭遇破产危机,陈光良也不会放过的。

环球航运大肆造船的举止,不仅让希腊船东、欧洲船东震撼,就连本土的船东也纷纷震惊。

香港船东反应过来后,再去日本造船时,订单已经排到了70年代后。一时间,他们想造船,但日本船坞没档期;他们想等到1971年交付,但又担心航运行情下跌。

一时间,大家自然嫉妒起来,心里恨不得陈光良赌博失败,船队轰然倒塌。

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包宇刚,他得到汇丰银行支持,但很快发现,日本航运公司更信任环球集团,而日本造船厂更是给环球航运大开绿灯,他们则只能按部就班的排队。

至于去欧洲造船,这个造一点多功能的船型或许还行,但要造油船、货船的大型船只,那成本实在太高了,香港船队都舍不得那么高的成本。

至于希腊船东,他们一般是相信欧美造船技术,对日本造船持有一定的怀疑;再加上他们需要欧美的航线支持,所以也不得不在欧洲造船。

事实上,哪怕环球集团,也会象征性的在德法英造船,也是为了维护基本的关系。

包宇刚从日本考察回来,脸上有些铁青,如今就算他获得贷款支持,造大油船也要排队到1970年下半年,这让他顿时有些投鼠忌器起来。

“环球航运扩张如此冒险,陈光良就不怕他的航运帝国轰然倒塌?”

“如今日本航运界更信任环球航运,能给我们的订单也不是很多!”

“陈光良带动了香港航运,但也几乎垄断了日本油船运输,以及欧美油船运输占据很大份额”

他有些不甘心,毕竟有环球集团这个庞然大物,香港船东发展到100万吨以上后,就发现阻力是来自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