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三国之季汉演义 > 第558章 父子相逢

第558章 父子相逢(2 / 2)

“父亲且随孩儿回家!”

杜预点了点头,二人一前一后登上牛车往县衙走去。

坐上牛车之后,两人反而相顾无言。

很快,牛车就再次返回县衙。

衙门里的人看着刚出门没多久就又回来的杜县令。

脸上满是惊讶,这位县令可是出了名的勤政。

早出晚归在别人身上可能是形容词,在他身上则是写实。

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还有他身边那个县令执礼甚恭的人是谁?

怎么身后还跟着几个兵士?

而这一切都随着杜尹的那句“父亲请”而揭开谜团。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这位杜县令来到关岭已经好几年。

愣是没人知道他家乡在哪里,更别提他的父母了。

没想到今天居然会出现在这里。

所有人立刻动了起来,纷纷对杜预开始献殷勤。

杜预一个曾经身居车骑将军高位的人,岂能不知他们的想法。

三两句就将这些人应付走,堂内只剩下父子二人。

此时的杜尹心情十分复杂。

虽然一路上父子二人一句话都没有说。

但父亲能出现在这里,已经说明了一切。

更别提父亲身后的那几个士兵。

再结合之前陈仓丢失的消息,父亲这明显是被俘了。

一想到自己的父亲沦落为阶下囚,杜尹的心中就一阵苦涩。

话就更加不知道如何开口了。

反倒是杜预率先开口,语气中满是赞许:

“我也是走到成都之后,从樊侍中口中得知你在这里当县令。”

“这才一路寻来。”

“你做的很不错!”

当初杜预虽然投降了大汉,但却没有第一时间效命帐下。

反而是向刘谌请求到益州来看看。

一来是因为司马攸从来都没有对不起自己,反而高官厚禄,信任有加。

杜预投降是知道天命已不在司马攸,司马攸大势已去。

但让他直接掉头去打司马攸,杜预做不出这样的事来。

二来则是想看看,同样的政策,为何刘谌能在益州和汉中搞的风生水起。

让大汉能在短短几年内,从亡国边缘再次走上北伐的道路。

自己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对国家利好的政策一次次的在关中失败。

好在刘谌没有拒绝自己的请求。

虽说派了几个名为保护,实则监视的士兵,但杜预却并不在意。

反倒是因为这几个士兵的存在,让杜预一路通畅无阻。

一进入汉中,杜预就感受到一股和关中截然不同的氛围。

这里的百姓虽然也在田间辛苦的劳作,但却给人一种更加鲜活的感觉?

在汉中城外,杜预看到了那座大汉的第一座忠烈祠。

看着忠烈祠上的碑文和碑后被特意标注出来的长安。

以及忠烈祠里的长明灯和日夜不息的香火。

都给了杜预无以复加的震撼。

哪怕是自诩很注重底层百姓的杜预,也从来不觉得史书上应该记住这些普通将士的姓名。

史书应该是由那些波澜壮阔的大人物构成。

可是在大汉,就连这些无名小卒,竟然也有人记得?

不仅记得,还给他们建祠供奉!

怪不得那些汉军士兵作战之时,悍不畏死。

从忠烈祠里走出来,平复心情之后的杜预踏上前往益州的道路。

而杜预,也再次被脚下的道路震惊。

杜预自认为大魏的官道修的还算合格。

可是和脚下的这些道路相比,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即便是长安最好的官道,也有着不少的坑洼。

但自己脚下的这些道路,甚至让杜预都感受不到多大的颠簸。

杜预可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了。

官道这种东西,每个朝廷都会用心维护,战场上,速度就是生命!

补给和援兵早一点到达,或许胜负就会发生翻转。

大汉这种官道,在运送物资的速度上根本不是长安的官道所能相提并论的!

同样是往前线运送物资,大汉的运送速度,要比大魏快的多!

此时杜预也明白自己输的根本原因不在陈仓,即便陈仓依然在手,他也绝不可能在上邽打赢姜维。

这是国力之间的差距!

定军山上,祭拜了一番诸葛亮后,他便直直的奔向成都。

侍中樊建提前出城相迎,这并不出乎杜预的预料。

两人一番攀谈之后,樊建告诉杜预现在杜尹正在关岭县当县令。

并且政绩相当亮眼。

辞别了樊建后,杜预便直奔关岭而来。

而在前来关岭的路上,杜预再次被震撼到了。

这里不愧是大汉的基本盘,一切基础设施建设,比汉中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一条条平坦的官道从成都像枝丫一样往各郡发散。

一道道水利设施灌溉着天府之国的良田。

杜预甚至能在路过学堂的时候,听到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

在上邽时,那个大汉使者没有骗自己。

果然益州处处可闻诵书声!

进入关岭县界后,杜预的感受又有所不同。

这里是自己儿子的治理所在。

所以杜预观察的格外仔细,果然儿子也没让自己失望。

和樊建描述的分毫不差,在这里是做出了一些政绩的。

这一点,让杜预心中颇感欣慰。

“父亲谬赞了,这不过是儿子的本分!”

杜预轻轻的摇了摇头:

“这不是你的本分,这是大汉的国运。”

“是陛下的天命!”

“我在关中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这样的事,可最终全都失败了。”

杜预在关中做这些事的时候,杜尹还不曾来到益州,自然也是知道的。

知道父亲为了那些事付出多少心血和代价。

最终换来的结果却不尽人意。

杜尹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宽慰父亲。

只好岔开话题:

“父亲,孩儿问一句不当问的。”

“您是如何被陛下打败的?”

都说知子莫若父,可同样的,也有知父莫若子。

父亲有多大本事,杜尹还是知道的。

即便是战败被俘,也不应该是在这个时间点。

这其中定然有什么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