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六百两买了两座宅院三个铺面,两座宅院紧挨着在巷口,再过去两条街就是县城最热闹的正阳街。
还好巧不巧就在松溪巷隔壁,正好方便他们两个上学,而且那一片的住户她都打听过,住的多是些考举的和上学的,简直是个学区房。
宅院一座两进一座一进,等将来可以在中间开个门洞合成一家,就是沈家人来了也住得下。
一进的院子不算大,院里铺着青石板路直通各个房门,她仔细看了房子内里结构和屋檐瓦舍保养的还算好,只是房子许久不住人有些脏乱找人打扫一下再买些家具就能入住,不用多费心修缮。
隔壁的二进院稍有瑕疵,墙皮脱落的厉害,眼下暂时不住人倒也不着急收拾。
三个铺子其中两个在正安街,就是当初她寄卖肥皂的那条街,是两个铺子带一个小院,院里有三间正房和一间厢房带耳房。
院中有口水井,这两个铺子因为带院子和水井比正阳街那个铺子还贵一百多两。
她先前看的时候一眼便相中了这个位置,两个铺子到时打通开个吃食店,大小和布局正合适。
她特意留意过那条街上虽有好几家小馆子可只有一家卖面食,附近住的多是平头百姓,日常采买嚼用有不少人来往。
况且出了这条街不远有个自成的集市,每天人来人往卖什么的都有,连带着这条街上的生意都好了不少,只要她铺子里的饭菜味道好,不愁生意差。
剩下一个铺子在正阳街,她打算用来卖香皂,等她回去翻翻书再折腾出些胭脂水粉出来。
不过眼下最要紧的是安排沈宁嘉和沈宁言上学,再有就是村民过冬的事。
沈家还要在村里生活,行事便要有所顾忌,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前大家都穷的差不多,突然你家过上好日子了难免招人非议,要是再来个王翠娥就麻烦了。
沈玉姝一路想的出神,等在城门口的吴常乐喊了两声才听见,“吴伯父,你那边怎么样?”
吴常乐笑着点头,“挺好的,避难的邻居大半也都回来了,我打算这两天就搬下来。”
“房子没被人糟践吧?”沈玉姝多关心了两句,她知道有那趁火打劫的人是喜欢发灾难财的,不管你家里有没有贵重东西,都要进去翻一翻。
“哪能没有,不过坏的不算严重,再说家里没有贵重物品,那些贼偷顶多胡乱翻翻,又不能把房子点了。”
“那就好。”
两人排队出城,朝大青村的方向而去。
沈玉姝马上搭着之前给家里买的礼物走的慢些,到固阳镇岔路口她和吴常乐换了马,自己骑上快马跑了一趟王家村,出门之前何氏托她去娘家一趟看看情况。
王家村和大青村的情况一样,甚至因为靠近固阳镇的关系房屋被破坏的更厉害些,不过他们发现的早,如今房子已经快要收尾,盖房用的材料参差不齐,不过多是土房子。
沈玉姝去年来王家村只在村口待了一会儿,何家的具体位置她是不知道的,一路问上门,借口何氏的关系又给何家送了些吃食。
何家人却一再推脱不要,最后还是沈玉姝怕引来周围邻居的注意,悄声说了两句何氏担忧家里的话才让对方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