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在主位上,一直盯着卦象,沉默不语,神思流转。
姜子牙与周公旦两人也发现了文王心绪变化。
对于天火大有,两人并不陌生。
“大有,元亨。”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九四,匪其彭,无咎。”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天子殿上。
不少人也发现文王神色有异象,只不过大家都在等待天子归来,给出一个答案。
姜子牙率先用意念与周文王,周公旦进行交流:
“此卦不是极好吗?文王所思何事?”
周文王语气平缓:
“我此番所占卜的,乃是对噬道灵尊的镇压,是否顺利。”
“大家对灵尊有一定了解,其修为堪比天庭各方之主。”
“纵使当年一战,使之本源受损,如今受阴生劫之力,逐渐复苏,虽无法与其巅峰之时,相提并论。”
“可若以目前大周,三清玄天在人间的实力,镇压灵尊,会出如此卦象吗?”
“依我所想,所出卦象,应该不至于太过顺遂。”
周公旦思考片刻,做出自己判断:
“许是五大仙脉发力,毕竟他们底蕴深厚,早年随炎黄二帝股肱之臣,坐镇天庭,开枝散叶。”
“纵使如今在仙门五大脉皆非嫡系,但底蕴却不容小觑。”
“土行子若催发噬道灵尊觉醒,仙门首当其冲,他们自然也会全力应对。”
周文王沉默片刻:
“徐忘忧身上不是有完整道秘吗?”
“他与二郎真君,哪吒三太子的代言人,均获得斩道灵尊的完美传承。”
“加上阴阳主宰也苏醒了,他们怕是也不弱。”
姜子牙语气中肯:
“确实如此,但毕竟修为只在天仙境,发挥作用有限。”
“不及五大仙脉,底蕴深厚。”
“既顺利,更无须多虑。”
周文王眉眼低垂,坐定主位,只得静观其变。
如今人间,与当年截然不同。
这些时日,他与周公旦,姜子牙极力推衍未来,可依旧乱象横生,令人始料未及。
远的不提。
子午谷,山海妖庭,四梵灵山与截教共立一事。
之前他们就没有推衍到。
突然间就蹦出来一样。
甚至明明他们知道有徐忘忧这一号人物,可当时不知为何,他就不在推衍中。
一切变数都推了。
唯独不知为何,在推衍过程中,自然而然把他给漏了。
甚是古怪。
周公旦知道文王的担忧,他知道,可通过此事,看出些许门道来。
——
徐忘忧沉浸在子午谷新立的喜悦当中。
并且也在时刻关注大周那边的动态,看着在社交平台上,截教的呼声越来越高,这让他很满意。
杨长夜更是将徐忘忧拉进钦天监的情报网内。
这里有华夏全境的实时动态。
“大周开启了紧急会议。”
“道门各大主宰,以及阐教,太上教核心成员,以及诸多正神分灵,皆在大周天子殿。”
“大周城法阵隔绝一切探查,消息难以外传。”
看着手机上,不停传来的情报。
杨长夜一点都不敢松懈,总觉得大周不会就吃下这闷亏:
“你小子可要长点心啊。”
“我见过姬发,能被称为武王的人,性子都是极烈的。”
“看看自古以来,谥号为武帝的,有几个是好惹的?”
“我真是怕他给咱们来泡大的。”
“好不容易有如今这局面,真怕他发疯。”
徐忘忧当日与化圣邪尊在拉扯。
大周出世,他并没有在场。
不过姬发以本尊降临人间,足见其重视程度。
如果不是妙墟天王强行让他本尊离去,只怕如今就不是这个局面了。
从这里,也能看出。
妙墟天王不希望天庭高战往人间流。
不仅会对人间造成资源挤兑,还会形成不好的风气。
让天庭更多势力的兵马涌入,以达到避开妙墟关征兵的效果。
那是他最为痛恨的。
“放心,他们还能怎么拉泡大的。”
“出手攻打咱们么?除非大周想要受万民唾弃。”
“武王性子再烈,他也只能忍着,毕竟这种级别的存在,不可能这点大局观都没有。”
“最多是找人杀我,破这个局。”
“这个方法,只要我人在子午谷,他们就没有办法。”
“要是针对钦天监的话……”
徐忘忧思考了片刻,如果对方想要对钦天监出手,那就必须分化人族内部:
“孔圣那边是什么情况?”
孔子,是对周礼无比推崇之人。
尤其周文王,周公旦,两者皆在。
只要他们抛出橄榄枝,这位孔圣只怕很难抵御这等诱惑。
礼,是孔子毕生所推崇的大道。
杨长夜回应道:
“孔圣既没有前往大周,也没有派遣孔家代表,进入诸神殿。”
“孟家倒是派遣了代表。”
“也许他自己也在纠结。”
“哪怕生前在怎么推崇礼制,虽然他无法与老子,伊尹那样的圣人相提并论。”
“但好歹历代朝廷硬推出来,至少是老百姓眼中的圣人,文庙香火鼎盛,以他为尊。”
“他如果要走,牵一发而动全身,文庙弟子都要跟着动。”
“留在我们这边,他可以受万人敬仰,去了周朝,地位必然一落千丈。”
孔子生前,并无太大作为。
说得好听,周游列国,说得不好听,到处推销自己,还推不出去。
要功业没功业,要地位没地位。
最后全靠子贡为他赢得身后名。
徐忘忧思考片刻,道:
“要不你与孔圣谈一谈吧。”
“对于钦天监目前管辖得到,但处于中立态度的人,还是重视。”
“不管怎么说,孔圣身为无数读书人心中的典范,影响不小。”
“大周那边目前暂时看不上他,估计是儒家那帮人喜欢往孔圣脸上贴金,说什么伏羲,文王,孔子共同完善易经。”
事实上,他就是给《易》做注,叫《易传》,纯属就是个人对《易》的见解,仅此而已。
后世人不觉得有什么,如果让文王,周公知道,怕就不好说了。
给易做注,直接变成完善。
儒家惯用伎俩,喜欢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编一编就说是儒家经典。
文王,周公要知道了,以为是孔子自己说的,不打死他都算两人涵养好了。
杨长夜骂骂咧咧:
“你是监正,还是我是监正,一天天就会给我安排事。”
徐忘忧:
“要不你来子午谷,协调这三方关系,我去找孔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