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曹植听了,那原本忍着不掉的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
曹植赶紧抬起衣袖擦了:“让将军笑话了!父亲对我怕也是恨铁不成钢吧。”
孙权又赶紧安慰,不是。
再是政治漩涡里练就的心狠手辣的曹操,那也是一个老父亲呀。
“三公子莫要心伤,你和丞相父子情谊仍在。三公子家崔氏夫人之事不可追矣,还请三公子抬头往前看,后面的路还很长。” 孙权这番宽慰,也算是动情动理。
曹植深受感动,伸手拉住孙权的手,叹道:
“我做儿子的,自然无法埋怨父亲。父亲愿意培养二哥,任由我如飘萍般流落,我也没什么好怨恨的。只是父亲恨我一点:我不愿见他与江东开战;我与荀彧、崔琰等人交好,我们都希望父亲做个忠诚耿直的丞相,不要再进一步封魏公 —— 全力支持他,但不能让他再往前,否则他会背负天下人的骂名,让世人忘了他的功绩与能力。我的心意,父亲不懂…… 我始终认为,让天下重归安宁统一,未必只有战争一条路。战争是政治博弈的延续,是掌权者为扩张自身权力采用的手段而已!”
曹植已有七八分醉意,话语却振聋发聩。他对政治的见解、对和平的期盼、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又岂是 “率性恣意” 四字能抹杀的?
曹植只是不圆滑、不持重,并非不懂政治背后的尔虞我诈、人心险恶与权力角逐。
所以,曹植的内心,该多么痛苦啊,他清醒地痛苦着。
至此,孙权也算是多了解了曹植内心世界的一角。
面对曹植这位来自敌对阵营的热忱公子,孙权本没机会见到他的真面目。是曹操要将他立为继承人做世子也好,曹操之后南北之争便是孙权和曹植;还是这位曹三公子在权力角逐中败落、默默匿迹于北方政坛,孙权与曹植几乎都不会有面对面喝酒、称兄道弟的机会。
但因为一个 “镇江老辕”,竟生生让敌对阵营的热血公子,成了江东第一夫人的忠实粉丝。
孙权知道,能让曹三公子此刻如此动情感怀,原因之一便是前段时间镇江老辕写的那个故事。
那本以曹三公子前半生为原型创作的书,既推测了他后半生的轨迹,可叹可悲,又将世间人心揣摩得入木三分。
孙权顺着曹植的话说道:“天下动荡,我等虽不过坐镇一方,也要为天下苍生担起一分责任。三公子说的有一层道理很对:和平治世出能臣,动荡乱世则英雄辈出。曹丞相起于乱世,安定北方,将董卓之乱造成的分崩离析重新聚拢,实在是大才。”
但,人心终究欲壑难填。
曹操对曹植的 “恨铁不成钢”,恐怕也有这层缘由:老子为你们这群儿子、为这份家业打拼一辈子,想再进一步封个魏公,不也是曹家的荣光?做儿子的不但不帮着歌功颂德,反倒跳出来反对!
秦始皇当年也遇过类似的事:他要坑杀术士时,长子扶苏站出来反对,惹得老爹一怒之下将他发配边疆,让他跟着将军蒙恬历练。
曹操对儿子曹植终究还算宽厚,没将他发配,可曹植却自己把自己 “流放” 了,他装扮成商人,流落到了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