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事后回想一下,和就地杀死战败俘虏的做法比起来,一开始想出把人留下来当做劳动力使用的想法,也许是带着一些悲悯之心的。
人只有活着,才能创造一切可能,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奴隶制的出现留下了更多的人口,人口是一切的可能。一座城市的运转,是需要大量人口支持的,否则这个世界永远都是部落制。
只有人口上来了,部落才可以聚合为城市,城市才可以发展成国家。
自从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她似乎就不再那么抵触奴隶买卖这件事了。
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一味的倒行逆施,只会落个身死道消的下场。
自古逆天而行者,多半道中卒。
而那些看似逆天成功改命者,细究之下,都是在顺着天命而行。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成功,便是顺应天命而行的最佳实例。
从孔子周游列国就可以看出来,那时候列国之间的交通已经十分发达了,一统的苗头已经开始出现。
交通便利之后,小国又依次被周边大国吞并。
而王都周人势弱,群雄并起时,开始设立郡县。
郡县的郡守,相当于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除了每年意思意思给王供奉点东西,一年到头也没人管他平时做什么。
为了防止郡守在自己的地盘上势大,国王便在每个郡设立了监察御史去监察郡守。
虽然郡县制的设立是为了中央集权所做的一个重大创新,但王朝的覆灭,依然如约而至。
秦之所以可以一统,是因为它当时地处偏僻,开化比较晚,民风淳朴。意思就是平民百姓多,还没有形成固化的既得利益阶层以及贵族世家集团,在这地方搞改革,很容易成功。
商鞅变法增强自家的国力后,国民开始踊跃参战,因为可以靠着军功往上爬。
有人能当军民打仗了,那么谁来种田呢?耕地可不能荒废,这是一国之本。
三晋之地,也就是当时其他强国所在的地方,人口稠密,耕地面积捉襟见肘。
秦人便招揽三晋之民来西陲耕地,随便耕,想怎么耕就怎么耕。
又有粮食又有人,交通便利,国王式微。
变法成功,国富力强。
各种条件都已经就位,一统也就如同顺水推舟般,顺利达成。
寒枝倒不是觉得自己是个比秦始皇聪明的人,至少在政治嗅觉这一块,她是不太敏锐的。
但她的优势就在于掌握的信息够多。
太阳底下无鲜事,很多事情的答案,都在史书中有了交代。
奴隶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她应该做的,就是加快这个进程,大大缩短发展线,然后再插手做一些小小的改变。
好在她还年轻得很,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