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直击人性 > 第369章 会做事不等于是好人

第369章 会做事不等于是好人(2 / 2)

这正是商业世界的残酷真相:在利润最大化的铁律面前,道德常常成了可选项。我们称赞企业家“有眼光”“有手腕”,却很少追问他们的财富积累是否沾满灰色。就像这位创业者,她确实创造了就业、推动了行业创新,但这些成就建立在对消费者的欺骗之上。

更隐蔽的是那些“合规的恶”:用复杂的合同条款设陷阱,用大数据杀熟收割老客户,用“自愿加班”的名义压榨员工。这些行为在法律上挑不出错,甚至被奉为商业智慧,但本质上仍是将他人利益作为垫脚石。就像精心设计的捕鼠夹,机关越巧妙,越让人防不胜防。

小区的物业经理,能让瘫痪在床的老人及时用上电梯,能让堵塞的下水道半小时内疏通,能让拖欠物业费的业主乖乖交钱。业主们说:“他办事靠谱,比那些只会说漂亮话的强多了。”

但他们不知道,他解决电梯问题,是因为收了供应商的回扣;疏通下水道快,是因为克扣了维修工的加班费;收物业费有办法,是因为掌握着业主的隐私把柄。有新业主举报他,老业主反而劝:“别较真了,至少他能办事。”

这种“结果至上”的评价逻辑,渗透在社会每个角落。我们太渴望问题被解决,太厌倦低效和推诿,以至于下意识地忽略了“解决者”的道德缺陷。就像病人在剧痛中抓住医生的手,哪怕知道这医生收红包,也会觉得“只要能治好病就行”。

这种心态背后,是对“程序正义”的漠视。我们期待快速见效的奇迹,却容不下按规则办事的缓慢;我们崇拜力挽狂澜的英雄,却轻视坚守底线的庸常。就像干旱时,有人用污染的河水灌溉庄稼,村民们明明知道水有问题,却还是会感激他“救了庄稼”。

重点大学的系主任,把一个冷门专业做成了全国重点学科。他拉来的科研经费破亿,引进的人才拿了国家大奖,学生就业率常年第一。在学校的宣传里,他是“学科建设的领航者”。

但青年教师们私下说,他为了抢项目,不惜伪造数据;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故意泄露对方的研究成果;为了讨好领导,把学术会议变成了溜须拍马的场所。有学生问他:“您觉得做学问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笑着说:“做成事,比做好人重要。”

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人的价值观:能力是硬通货,道德是装饰品。

但现实的吊诡之处在于:一个人的能力越强,他的道德缺陷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既能雕刻艺术品,也能成为凶器,区别只在于握刀人的良知。

重建评价体系,需要我们多问几个问题:他的成就建立在谁的牺牲之上?他的效率是否破坏了规则?他的能力是否成了伤害他人的工具?就像判断一棵大树,不能只看它长得有多高,还要看它的根有没有扎在别人的地基里。

现实中,“会做事”与“是好人”并非天然对立。就像医生既能妙手回春,又能恪守医德;官员既能推动发展,又能廉洁奉公;商人既能创造财富,又能诚信经营。真正的稀缺,从来不是单纯的能力或单纯的道德,而是两者的结合。

警惕“会做事不等于是好人”,不是要否定能力的价值,而是要在能力之上,树立更高的价值坐标。因为一个只讲能力不讲道德的社会,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跑车,跑得越快,越容易坠入深渊。我们需要的,是既能让车跑起来,又知道何时该踩刹车的人,他们用能力解决问题,用良知守护底线,这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