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理论上是可行的!”莱恩博士看着模拟数据,激动得声音发抖。
莉莉也长舒一口气,但随即神色又凝重起来:“但这只是模拟。实际操作需要极高的精度。能量输出的强度、频率的稳定性、各‘声部’之间的相位差……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从‘共鸣’变成‘干扰’,重蹈覆辙。”
下一步,就是进行实物测试。但他们不可能再去奥尔特云边缘冒险。
“我们需要一个实验场……一个具备类似时空薄弱特性,但规模小得多、风险可控的环境……”伊娃思索着。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脚下。星球意识能量网络刚刚经历反噬,其内部某些受损严重的节点区域,时空结构也处于极其脆弱和不稳定的状态。这些区域,就像是缩小版的、内部的“裂隙”。
“不行!太危险了!”科尔第一时间反对,“星球意识刚刚稳定下来,任何外部刺激都可能再次引发灾难!”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边缘、影响最小的受损节点。”伊娃坚持道,“而且,我们这次是‘治愈’而非‘干扰’。如果连内部的微小‘伤疤’都无法稳定,又如何去应对外部的巨大裂隙?这或许也能帮助星球意识加速恢复。”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谨慎的风险评估,委员会最终批准了进行一次极小规模的、高度控制的内部节点共鸣实验。
地点选在了距离“新芽市”数百公里外的一处荒芜峡谷,那里有一个在之前防御战中严重受损、至今能量流动仍显紊乱的次级节点。
一台小型的、经过特殊改装的“创世因子”频率发生器被运送至峡谷深处。莉莉、莱恩和伊娃亲临现场指挥。科尔则在指挥中心远程监控,一旦出现任何异常,将立刻终止实验。
实验开始。
发生器缓缓启动,那张精心编织的“共鸣之网”被小心翼翼地投射向那个不稳定的节点。
一开始,节点周围的能量场只是微微波动,并无明显变化。
莉莉紧张地调整着参数,莱恩紧盯着传感器数据。
几分钟后,伊娃突然轻声说道:“我感觉到了……它……很舒服……”
几乎同时,传感器数据显示,节点区域紊乱的能量流开始逐渐平顺,那些代表冲突和逆流的尖峰被缓缓抚平。节点本身散发出的微弱光芒,也变得稳定而柔和。
实验持续了半小时。当发生器关闭后,节点的稳定状态依旧保持,甚至比实验前还好了一点点!
内部实验……成功了!
消息传回,整个“新芽市”为之振奋!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理论上可行、并且经过初步实践验证的道路!
虽然应用于奥尔特云裂隙的挑战将呈指数级增长——距离更远、环境更恶劣、目标结构更复杂、还有“幽邃之眼”的虎视眈眈——但至少,他们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有了一套清晰的、基于深刻理解的作战方案。
“立刻开始设计用于远程施放的、大功率的‘共鸣之网’发生装置!”科尔下达了新的命令,“代号:‘织网者’(Project Weaver)!”
资源再次向这个新项目倾斜。工程师们开始根据莉莉团队提供的频率参数,设计能够稳定输出复杂多频率共鸣场的卫星平台。
希望,不再只是星火,而是变成了一条可以一步步向前铺设的道路。
他们将要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手术”,对象是宇宙的一道伤疤,工具是科学与信念编织的共鸣之网。
而远在奥尔特云的那只“幽邃之眼”,依旧冰冷地悬浮着,对即将到来的、针对其“桥梁”根基的、温柔却坚定的挑战,似乎一无所知。
一场无声的、关乎家园存亡的“谐波手术”,即将在深空的舞台上,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