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个消息更是在通讯灵宝的加持下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飞越咸阳宫高大的宫墙,传遍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起初,百姓们是惊愕,随即是难以置信,最终化作了难以言喻的兴奋与狂喜。
仙人阅兵!大秦帝国自己的修仙之人列队出现在咸阳宫前,接受大王和万民的检阅!
这是自古从未有过的盛事!对于绝大多数终其一生也难以窥见仙路、只能仰望修行的大秦子民而言,这无疑是天大的恩典和莫大的荣耀。
往日里,虽说修行之人没有神秘而遥远,可普通凡人也是敬而远之。而如今,他们竟要真真切切地走下云巅,以守护者的姿态,向这片土地和大秦帝国的百姓展示他们的力量与风采。
整个大秦帝国都沸腾了。
咸阳城内,万人空巷。
街头巷尾,茶楼酒肆,所有人都在热烈地议论着这件盛事。工匠们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农人们从田间地头直起身,商贾们暂时忘记了算计,就连垂髫小儿,也挥舞着木剑,模仿着想象中仙人的英姿,在巷子里奔跑嬉闹。
“听说了吗?大王要举办仙人阅兵!咱们都能去看!”
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激动地对同伴说,脸上因兴奋而泛着红光。
“何止听说!工部的大人们已经开始在宫前广场搭建高台了!那阵仗,前所未有!”
同伴同样激动不已,声音都有些发颤:“说是还要启动那个……那个什么八卦通天幕,让全国的人都能看见!”
“天爷啊!全国都能看见?那我们老家岐山下的乡亲们,岂不是也能看到仙师们的风采?”
一个来自外郡的老者颤巍巍地问,眼中充满了期盼。
“当然能!大王仁德,这是与民同乐,与国同庆啊!”
旁边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笃定地回答,他用力挥了挥拳头:“我估计大王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看,我大秦有山河剑阁和山河卫庇佑,国运昌隆,看谁还敢小觑我们!”
喜悦和自豪的情绪如同滚烫的岩浆,在帝国的心脏——咸阳,以及其下辖的每一个郡县、每一个村庄里汹涌流淌。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正在悄然形成,那是源于对共同守护者的崇敬,对强大国家的认同,以及对赢襄如此信任子民的感佩。
帝国的机器在百里奚的坐镇指挥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精密运转。
工部的官员和工匠们几乎是日夜不休,宫前广场上灯火彻夜长明。新入的礼部的官员们忙得脚不沾地,拟定详尽的流程仪轨,计算时辰,安排座位,撰写祷文贺词。
兵部则成为了最热闹也最紧张的地方。从十万山河卫中遴选参阅六千名山河卫训练起来严格至极。不仅要看修为进度,更要看军容军纪,意志品格。被选中的山河卫更是激动万分,深知这是无上的荣光,训练起来更是拼尽全力。
哪怕是最基础的站姿、行进,他们也要求自己做到完美无瑕,绝不能在大秦帝国的仙门家族和全国百姓面前丢脸。他们的训练场上,终日回荡着铿锵的口号声和整齐划一的脚步声,一股冲天的锐气剑意直上云霄。
就在这全民振奋、紧锣密鼓的筹备中,赢襄也没有闲着。他在玄雨的陪同下,又亲自来了一趟道剑宗。
赢襄站在道剑宗天骄台的广场上,青石板铺就的广场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数百名身着普通金丝道袍的年轻弟子将他围在中央,目光灼灼,仿佛注视着某种遥不可及的传说。
这些外门弟子大多来自大秦帝国的各个州郡,他们听说过赢襄的励志故事——道剑宗唯一没有法力的师兄,可硬生生靠着黑石小路和寻幽剑走出了自己的道,上次更是以突破了除真传弟子外,无人能挑战过的剑塔六层。
如今不过二十余岁,已然是大秦帝国的君王,更是道剑宗不亚于真传的弟子。对这些人而言,赢襄既是师兄,也是君王,更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赢襄师兄!”
一个约莫十七八岁的少年率先开口,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我们都听说了,大秦要在咸阳举行阅兵大典。我们...我们能不能参加?”
这话仿佛打开了闸门,顿时引起一片附和之声。
“是啊师兄,我们虽为外门弟子,但也修炼到了筑基境界!丝毫不弱于山河剑阁的弟子~!”
“赢襄师兄~!我父亲是镇西军的百夫长,我从小就会操练军阵!”
“让我去吧师兄,我一定不给道剑宗丢脸!”
......
赢襄静静地听着,目光从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上掠过。
他注意到这些师弟们虽然穿着统一的道袍,但细节处仍保留着各自故乡的痕迹:有关中子弟高挺的鼻梁,有江南少年秀气的眉眼,有北疆儿郎粗犷的轮廓。他们都是大秦的子民,也是大秦帝国和道剑宗的未来。
当最后一个人的话音落下,赢襄微微一笑。这一笑让他原本威严的面容顿时柔和了许多,仿佛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而是真正成了他们的师兄。
“想参加大秦帝国阅兵,是好事。”
赢襄的声音清朗,不需要提高音量就传到了每个人的耳中,“大秦立国百年,现在大秦帝国如此美好靠的就是文武兼修、仙凡共治。你们既有心报国,我自然欢迎。”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欢呼声,但赢襄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不过,”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严肃起来,“我虽有君王之名,但阅兵之事,自有法度。具体选拔和训练,由韩将军和王长老全权负责。”
他顿了顿,看到几个年轻弟子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便知道这些年轻人以为凭着‘师兄情谊’就能通融。
“韩将军出身寒门,凭军功和修炼成为山河剑阁大师兄;王长老修行两百余载他们二位的要求,就是大秦的要求,就是道剑宗的要求。”
赢襄的声音依然平和,但每个字都重若千钧:“我能给你们的,只有一个机会——与其他报名者一同接受选拔的机会。过得了关,咸阳街上见;过不了关,就回山继续修炼。”
这番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这些外门弟子的想象中,君王应当是言出法随,金口玉言。只要赢襄点头,他们就能披甲执锐,行走在咸阳的朱雀大街上,接受万民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