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排崭新的机械臂整齐列阵,金属外壳映着头顶次第亮起的冷光灯,墙角的竣工铭牌上,“2005年9月启用”的字迹格外清晰。
安全通道上,将近40名穿着天蓝色防静电防尘服的年轻人正围在两台移动教学终端旁。
袖口的“新员工”标识牌旁边,还别着各自的学校徽章——有电子科技大学的,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
他们中间站着两个人:一个是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周教授,退休前是某高校智能制造系的博导。
另一个是皮肤黝黑、手掌布满老茧的王师傅,从老牌手机厂调来的资深设备主管。
“今天先学‘物料神经中枢’。”王师傅拍了拍旁边一台AGV无人运输车,车身上还贴着出厂时的保护膜。
“你们看它底盘的磁导航传感器,新建车间用的是第三代,精度比老厂高30%。”
他边说边用激光笔点向地面嵌设的磁导航线,“但再精密的设备,也得知道它怕什么——比如地面有0.5毫米的凸起,就可能让它‘迷路’。”
对于远远跟在后面的工厂的领导以及老板,谁也没有搭理他们。
周教授推了推眼镜,自顾自的把手上的一本厚厚的说明书翻到了其中一页:“从理论上讲,这涉及到电磁感应的信噪比。”
“磁导航线的交变磁场频率是125khz,当障碍物导致磁场畸变超过5%时,传感器的模数转换就会出现误差……”
他看向穿电子科技大学校徽的小李,“小李,你本科做过磁场仿真,能不能算算这种凸起对应的临界畸变值?”
小李愣了愣,随即拿出自己的手机调出计算器,旁边的小张赶紧递过笔记本。
她是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操学得快,理论稍弱,正埋头记录王师傅说的“0.5毫米凸起”这个实操临界点。
到了主板焊接区,五十台崭新的焊锡机器人正进行开机自检,激光定位仪投射的光斑在电路板上跳着规律的“舞步”。
王师傅让小王蹲在维护通道里,递给他一个校准扳手:“来,按规程拧松机器人底座的固定螺丝,再轻轻推一下。
“别怕,新建车间的安全系统会实时监测力矩,超过3牛米就自动锁死。”
小王手一抖,扳手差点掉在地上,王师傅笑着按住他的手,“你感受下,当底座水平偏差超过0.01°时,扳手的反馈力会有什么变化?”
与此同时,周教授正指着大屏幕上的良率数据曲线:“你们看这条波动线,当环境温度变化1c,焊锡熔点会偏差0.3c,这就是为什么车间要维持23±0.5c的恒温。”
“从材料学角度说,锡铅合金的共晶点是183c,温度波动会直接影响焊点的致密度……”。
他忽然转向小张,“小张,你在实训课焊过电路板,说说实际操作中,手感和温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