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从一个小危机传导到股市,暴跌前有哪些“狂热信号”,普通股民该怎么躲。
专题里特意隐去了“2008”和“次贷危机”的直接关联,却在“危机传导链”那一页,用红色字体标了一句:“当米国的房子卖不出去时,远在华夏的股市也可能感冒。”
可这些“苦口婆心”,在2007年末的狂热里,却像投入沸水的一滴凉水。网站留言区里,质疑声铺天盖地:
“汤教授怕不是赚够了就眼红?现在是大牛市,谈风险的都是没格局的!”
“王总在哪里找来的这名所谓的汤教授,完全是满嘴胡话,天天在这里危言耸听,这网站越来越没劲了,全是废话,不如隔壁论坛的‘内幕消息’实用!”
“卸载了卸载了,天天说风险,影响我赚钱心情!”
更现实的是,网站流量肉眼可见地往下掉——从每天一亿的访问量,跌到了7000万。
连之前合作的券商广告商都来问:“你们能不能多推点‘牛股推荐’?现在谁看风险啊!”团队里的运营经理也劝:“王总,要不咱们随大流吧?不然网站要黄了。”
王多余看着后台的数据,指尖掐得发白,却只说了一句:“黄不了,这些内容,总有一天他们会回来找的。”
灾难来临时:暴跌中的“避风港”——从狂欢到恐慌,从质疑到求助
2008年8月21日,星期一。天刚亮,王多余就坐在电脑前,手指悬在鼠标上——他清楚地记得,这是股灾的“第一记重锤”。
开盘铃声响起,上证指数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往下掉。上午10点半,跌幅突破5%,券商营业部里的欢呼声瞬间变成了死寂。
有人盯着屏幕,手里的豆浆洒了一地都没察觉;有人掏出手机给“内幕消息”博主打电话,却只听到忙音。
之前那个把彩礼钱投进去的王师傅,瘫在椅子上,嘴里反复念叨:“怎么会跌?不是说能涨到8000点吗?”
中午收盘,上证指数暴跌5.14%,创出自1997年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这一天,被股民称为“黑色星期一”。
但这只是开始。一周后,股市在小幅反弹后继续下跌。
9月1日,上证指数跌破4000点,券商营业部里开始出现哭声。
9月10日,失守3000点,有人当场把手机砸在地上,嘶吼着“我完了”。
所有的人都崩溃了,但是王多余按照上辈子的记忆,确是清醒的记得 ,让人生无可恋的是10月28日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