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 第388章 我需要有人打下手

第388章 我需要有人打下手(1 / 2)

李建国第一个站出来:“科长,话不能这么说。小沈愿意承担责任,已经很有勇气了。”

钱志强也从外面跑了回来,听到争吵声立刻加入进来:“就是!现在设备反正也用不了,死马当活马医有什么不行的?”

王大海更是直接:“科长,你要是有本事修,我们绝对服你。但你没本事,就别拦着别人试!”

眼镜男被围攻,脸色铁青。

他没想到这些工人竟然敢顶撞自己,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刘德华看情况不对,赶紧出来打圆场:“大家都冷静一下,有话好好说。”

沈良看出了局面的微妙变化。

这个眼镜男显然是个官僚,平时习惯了颐指气使,但遇到技术问题就露怯了。

而工人们虽然地位低微,但在技术面前有着朴素的判断力。

“科长同志,我提个建议。”沈良主动缓和气氛,“给我三天时间。如果三天内我修不好,那就按你们的想法办。但如果我修好了...”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眼镜男的眼睛:“希望以后在技术问题上,能给我们这些一线技术人员多一些信任。”

眼镜男犹豫了。

他心里其实也知道,八万美元的维修费确实离谱。

但万一这个年轻人真的把设备搞坏了,责任怎么算?

“我可以再加一个条件。”沈良看出了他的担心,“整个维修过程,你们可以全程监督。任何关键步骤,我都会事先说明原理和风险。”

这个提议让眼镜男稍微放心了一些。

至少这样的话,如果出了问题,责任不全在他身上。

“好吧。”他终于点头了,“但我有个要求:整个过程必须有录像记录,每一步都要有文字说明。”

“没问题。”沈良痛快地答应了。

他心里反而很高兴,有了这些记录,将来推广技术的时候就有依据了。

眼镜男见他答应得这么爽快,反而有些怀疑。

这个年轻人到底是有真本事,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那就这么定了。”刘德华见双方达成协议,赶紧拍板,“三天时间,沈工你需要什么支持,厂里全力配合。”

沈良点点头,转身走到设备旁边。

“现在开始第一步诊断。”他大声说道,确保在场所有人都能听到。

眼镜男赶紧掏出笔记本,准备记录。

沈良先是围着设备转了一圈,仔细观察每个部件的外观。

然后蹲下身子,检查底部的连接线路。

“这套设备的核心是温度和压力的双重控制系统。”他边检查边解释,“温度传感器负责监控加热过程,压力传感器负责监控成型压力。”

“两个传感器的信号汇总到中央控制器,再输出控制指令给执行机构。”

眼镜男听得频频点头。

这个解释很专业,看来这小子确实有些底子。

沈良打开控制柜,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电路板。

“问题应该就在这里。”他指着其中一块板子,“温度传感器的信号放大电路出现了故障。”

李建国凑过来看:“小沈,你怎么判断的?”

“很简单。”沈良拿起万用表,“你看这个测试点,正常情况下应该有5伏的电压,但现在只有2伏。”

众人都伸长脖子看万用表的显示。

果然,指针指在2伏附近。

“那压力传感器呢?”钱志强问。

沈良又测试了几个点:“压力传感器的问题更严重,信号完全没有了。”

眼镜男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

他虽然不是技术出身,但这些基本的故障诊断还是能理解的。

“诊断完毕。”沈良放下万用表,“现在需要更换两个核心器件: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可是我们没有备件啊。”王大海着急地说。

“所以要自己制作。”沈良胸有成竹地说,“我刚才让你们去联系的材料,就是为了做这两个器件。”

眼镜男皱起眉头:“自己制作传感器?这可能吗?”

“当然可能。”沈良冷笑,“你以为外国人有什么神秘技术?无非是材料和工艺的问题。”

他说着,重新拿起笔在纸上画图。

“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金属氧化物的热敏特性。”

“我们用氧化锌做主体,掺入少量的氧化铜调节温度系数,再用高温烧结定型。”

眼镜男听得目瞪口呆。

这些材料他都听说过,但具体怎么配比、怎么烧结,他一点概念都没有。

“压力传感器稍微复杂一些。”沈良继续画图,“需要用到应变片的原理。”

“我们用薄钢片做基体,表面贴上应变电阻,再用机械放大结构提高精度。”

李建国看着图纸,眼睛越来越亮。

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原理并不深奥。

关键是这个年轻人思路清晰,每一步都有理有据。

“材料的事情怎么样了?”沈良问刚回来的钱志强。

“联系好了!”钱志强兴奋地说,“电子厂那边说,热敏电阻可以定制,但需要提供详细的参数要求。”

“没问题。”沈良撕下一张纸,刷刷写下一串数字,“就按这个规格做。记住,精度要求很高,不能有丝毫马虎。”

钱志强接过纸条,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参数,不由倒吸一口气。

这些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比他见过的任何技术要求都要严格。

“王大海那边呢?”沈良又问。

“找到了!”王大海也兴冲冲地跑了进来,“精密加工车间的张师傅说可以做,但要看具体的图纸要求。”

沈良点点头,立刻开始绘制详细的零件图。

他的动作很快,线条流畅,尺寸标注准确无误。

不到十分钟,一张完整的技术图纸就画好了。

眼镜男看着这张图纸,心里的怀疑开始动摇。

这个年轻人不仅理论清楚,连实际的加工工艺都考虑得如此周到。

也许,他真的有能力修好这套设备?张师傅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人,满脸皱纹,双手布满老茧。他接过图纸,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