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田中佐对这位提议撤销藤仓大佐厂长职务的宪兵中佐,自然不敢怠慢,笑着道,“谢谢高桥中佐给我机会!”
“这位是我的朋友,东京广播电台的佐藤记者,”高桥圭夫介绍道。“他来采访你们厂的军工生产,您带他转转。我跟伊部大尉说点别的事。您看……”
“遵命!”独田中佐谦恭地说。
“给您添麻烦了。”刘简之说。“您先带我转转,然后我们随便聊聊?”
“跟我走吧。”独田中佐说。
高桥圭夫看见独田中佐带着刘简之走远,转身跟伊部走进了办公楼。
独田中佐带着刘简之,走进了第一个车间。车间门口有士兵守卫。
“您的入厂证?”士兵问刘简之。
刘简之拿出入厂证,递给士兵。“有独田厂长带着,也需要入厂证吗?”
“是的!”士兵说。
独田中佐领着刘简之走进车间。
机器的轰鸣声立即传进了刘简之的耳鼓。一个工人正在用钢锯锯断一根粗大的无缝钢管,火花四溅。
“这是在做什么?”刘简之问。
“这是炮管。”独田说。
“炮管?”刘简之说,“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粗,跟电影里面看到的也不一样。”
“这是迫击炮的炮管。”独田说。
刘简之尝试着抱起炮管。“好沉!”刘简之叹道。“怕有100公斤吧?”
“差不多!”独田厂长说。“加上炮架、底座,足有两百几十公斤。”
“炮弹有多重?”刘简之问。
“好几公斤。”独田说。
“能射好几百米吧?”刘简之问。
“两三公里。”独田说。
“这么远?”刘简之问。
“如果只能打几百米,我就该给迫击炮配上刺刀了!”独田说。
刘简之跟着笑了笑。
“我是个外行,让您见效了。”刘简之说。
看完山炮车间,刘简之又跟着独田看了机枪制作车间、步枪制作车间,火工品车间,最后来到仓库。
几辆卡车正在装车。
“这些枪械,最后都会运往中国吗?”刘简之漫不经心地问。
“大部分。”独田说。“有些作为储备,运往各地仓库。”
刘简之看看表。“我们找个地方谈谈?”
“回办公楼谈吧。”独田说。
刘简之跟独田在厂长室说得投机,足足谈了半个小时。最后高桥圭夫和伊部走了进来。
“佐藤君,印象如何?”高桥圭夫问。
“感觉帝国军工生产非常强大。”刘简之说,“国民听了我们的采访报道,一定会对战胜中国,更有信心。”
“你真这么认为?”
“当然。我算了一下,光是这一个厂,就可以支撑几个师团。唯一遗憾的……”
“遗憾什么?”伊部大尉问。
“不能生产坦克。”刘简之说。
“帝国另有基地生产坦克和飞机。”独田说。
“佐藤君,你的采访,什么时候广播?”高桥圭夫问。
“下午我整理编辑采访录音,争取明天中午广播。”刘简之说。“独田厂长,我建议你们明天集体收听。”
“一定,一定。”独田厂长说。
“我的采访结束了,高桥中佐,你的事……”
“我的事早结束了。”高桥圭夫说,“现在回东京?”
“回。”刘简之说。
从办公楼出来,刘简之看见,一辆运军火的卡车,正从办公楼前驶过。
“佐藤君先在还认为中国特工能成功袭击我们的造兵厂吗?”
“高桥君,第一造兵厂是你亲自示范的警卫样板吧?”刘简之问。
“这你都看出来了?”高桥圭夫边开车边问。
“别的造兵厂就不一定有这么守卫严格吧?”刘简之说,“中国特工可以挑别的厂子动手。”
“你总是长中国特工的志气,”高桥圭夫说。“宪兵司令部全灭中国特工,为期不远了。”
“我看你是盲目自信。”刘简之说。
“今天我犯了一个错误。”高桥圭夫说。
“什么错误?”刘简之诧异道。
“早上应该把美由纪小姐也带过来。”高桥圭夫诡笑着说。“有她陪着,佐藤君的采访,会更有乐趣。”
刘简之没有反驳。
“怎么不说话了?有心思?”高桥圭夫问。
“高桥君有没有……算了,不说了。”刘简之闭起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