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玉匠挥挥手,没说话。阳光穿过槐树叶,在他花白的头发上跳着碎金似的光。林小婉回头时,看见他正把那半块雕着小莲花的玉料,小心翼翼地摆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旁边挨着那只刻着莲纹的玉盒,倒像是两朵隔着时光的莲,在风里轻轻点着头。
山路上的石阶被往来的脚步磨得发亮,苏瑶踩着阳光往下走,药囊里的莲心时不时发出 “窸窣” 轻响,像谁在耳边说悄悄话。当归的甜香裹着莲心的清苦漫出来,倒比任何香囊都让人安心 —— 就像师祖母总说的,药香里得有苦有甜,才像过日子的滋味。
怀里的玉盒随着脚步轻轻晃,苏瑶用手拢了拢,指尖正好按在 “婉” 字的刻痕上。阳光透过指缝渗进去,那小小的字忽然像是活了过来,刻痕里仿佛真有层淡粉色的光晕在流转,像极了师祖母鬓边常插的那朵风干的粉莲。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师祖母总把这玉盒放在妆奁边,梳头发时就用盒盖当镜子,银钗划过发丝的轻响,和此刻莲心碰撞的声音竟有些像。
“当年你师祖母难产,” 苏瑶的声音轻得像被山风卷走,却又清晰地落在林小婉耳里,“弥留时抓着我的手,说这玉盒的‘婉’字没刻完,让我记得把最后一笔补上。可我总觉得,她故意留着那点缺憾,是想告诉咱们,日子哪能样样完满,留点念想,反倒记挂得更久。”
林小婉低头看自己的手心,莲子的纹路在掌心里烙下浅浅的印。山风掀起她的辫梢,红绳与苏瑶药囊上的流苏缠了缠,又分开,像两条不肯走远的溪流。她忽然明白,师祖母没刻完的那笔,原是刻在了后人的心里 —— 就像莲心总要留着那点苦,才让人记得清冽;就像 “婉” 字缺着的那笔,才让人总在想起时,心里泛起暖暖的疼。
转过山坳时,阳光忽然变得炽烈,玉盒上的莲纹在光里投下细碎的影,落在苏瑶的手背上,像撒了把碎玉。药囊里的莲心还在轻轻响,苏瑶忽然觉得,那些干枯的莲心不是死物,是师祖母藏在时光里的话,一句句,都带着清苦的温柔。
“你看,” 她停下脚步,把玉盒往阳光里举了举,“这‘婉’字在光里,像不像朵半开的莲?”
林小婉凑过去看,果然见那刻痕在光的折射下,边缘泛着淡淡的粉,像花瓣正一点点舒展。山风穿过树林,带着远处药圃的气息扑过来,她忽然听见自己心里有个声音在说:有些名字会老,有些念想会淡,但只要这玉盒还在,这莲心还香,那些藏在时光里的人,就永远在身边。
苏瑶低头用指腹摩挲那道凹痕,比预想中更深些,指尖陷进去时,仿佛能触到当年银簪划过的力道。那道痕藏在玉盒内侧的莲纹里,像道不肯愈合的伤口,又像句没说完的话,被时光封存在冰凉的玉色里。她忽然想起师祖母的梳妆匣,那只紫檀木匣子就摆在炕头的旧柜上,铜锁被摩挲得发亮,打开时总带着股檀香混着头油的暖香,像把陈年的蜜,在记忆里慢慢淌。
匣子里铺着块褪色的红绒布,最显眼的就是那支梅花银簪。簪杆被盘得温润,簪头的五瓣梅花张得正好,最中间的梅蕊处嵌着点翠,是那种雨后新叶的嫩色,在昏暗的屋里也能透出亮来。苏瑶小时候总趁师祖母午睡,踩着小板凳去够那只匣子。铜锁没扣紧,轻轻一拧就开,红绒布的触感像猫毛蹭过手心,她捏着银簪的尾端往头上插,簪尖总戳到头皮,疼得龇牙咧嘴,却舍不得放回去。
“丫头片子戴这个,倒像朵没开透的桃花。” 师祖母的声音从背后飘过来时,苏瑶吓得差点把银簪摔在地上。转身看见老人披着件月白小褂,头发松松挽着,发间别着根牛角梳,眼角的笑纹里盛着阳光。她非但没恼,反而走过来轻轻拨掉苏瑶头上歪歪扭扭的银簪,重新往鬓角插 —— 指尖带着刚纳完鞋底的糙,却稳得像拈着片羽毛,簪尖贴着头皮滑进去,半点不疼。
“这翠色是你师祖爷跑了三趟县城换来的。” 师祖母对着镜子给她理鬓发,铜镜里的人影晃悠悠的,苏瑶看见自己的小脸上沾着点灶灰,倒衬得那点翠色愈发鲜亮。“头趟去时,首饰铺的掌柜说点翠得用活鸟的羽毛,他嫌太作孽,空着手回来了;二趟去,遇着个跑江湖的货郎,说有前朝的旧点翠,结果是染了色的鹅毛;第三趟赶上下雨,山路滑得很,他摔了跤,裤腿都磨破了,倒真在县城的旧货摊上淘着这块老翠。”
苏瑶盯着铜镜里的银簪,忽然发现梅蕊的翠色里藏着极细的纹路,像羽毛的肌理。师祖母的手指在簪杆上轻轻敲了敲,银器发出细碎的颤音:“他说医者手上得有三分软,三分硬。软的是对病人的心,硬的是辨药的眼。就像这银簪,看着娇贵,簪尖却得够利,才能别住头发。” 那时苏瑶不懂,只觉得师祖爷太傻,一支簪子犯得着跑三趟县城?直到后来在师祖爷的药经里看见夹着的药方,边角处有行小字:“三月初三,雨,换点翠,婉妹喜。” 字迹被水洇过,却仍能看出落笔时的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