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非第一大港口的掌控者,肯尼亚一直将朱巴视为扩大经济辐射的关键节点,拉卡的强势介入显然打乱了其战略布局。
但面对强势的拉卡政府,他们非常无奈,只能选择和埃塞俄比亚政府竞争。
乌干达政府则在坎帕拉召集军方将领,讨论是否提前终止与南苏丹的防务合作协议。
朱巴溃败暴露的装备代差让乌干达军方忧心忡忡 —— 他们的主力装备仍是苏联时期的T-55 坦克和老式步枪,与拉卡展示的作战体系存在巨大差距。
军方高层提出的 "中立化方案" 获得多数支持:暂停对南苏丹的武器援助,同时向拉卡表达建立 "情报共享" 的意愿。
这种骑墙策略反映了中小国家在强权博弈中的生存智慧。
最焦虑的莫过于坦桑尼亚决策者。
作为东非南部通道的主导者,他们正全力推进达累斯萨拉姆港的扩建工程,计划将其打造为超越蒙巴萨的区域枢纽。
拉卡对朱巴的控制让这个计划增添了变数 —— 如果拉卡选择与埃塞俄比亚合作,南部通道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拉卡政府的强势必将快速恢复朱巴港航运能力。
达累斯萨拉姆港务局紧急提交的报告显示,拉卡政府和华国公司签署了价值上百亿的基建大单,计划把朱巴建成连接中非与东非的关键转运点。
一旦这个计划成功实施,将重创坦桑尼亚的经济。
拉卡政府的谈判室里,三张地图在长桌上铺开:喀土穆代表的石油资源图、埃塞俄比亚特使的铁路规划图,以及拉卡总参谋部的朱巴防御部署图。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与无形的张力,每方都清楚,朱巴的归属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控制权,更是对东非未来秩序的重新定义。
喀土穆首先做出让步,同意将搁置争议,换取拉卡承诺不进一步搞事情,拉卡武装的势力范围停留在南苏丹地区。
这个妥协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喀土穆国内形势并不乐观,反对派武装控制的大量地区,一旦拉卡……
当喀土穆代表在协议上签字时,他注意到拉卡谈判代表的手机屏幕上,正显示着南苏丹反政府武装与某部落秘密接触的卫星照片 —— 这显然是在暗示,喀土穆没有其他选择。
埃塞俄比亚的交易则更具战略纵深。
塔德塞与拉卡签署的备忘录中,除了铁路合作条款,还包含一项隐秘附加协议:拉卡支持埃塞俄比亚在青尼罗河的水利开发,而埃塞俄比亚彻底驱逐北约空军基地,并默许拉卡在其境内建立 "空军基地"。
夜幕降临时,谈判室内的气氛逐渐转入平和。
朱巴的硝烟虽已散去,但东非的权力重构才刚刚开始 —— 在拉卡政府强势介入东非格局的阴影下,传统地缘棋盘正在被重新绘制,而朱巴这座白尼罗河岸边的城市,注定要在这场博弈中扮演关键角色。
当最后一架外交专机飞离拉卡机场时,朱巴城的归属已被东非各国承认。
对拉卡而言,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外交上的 —— 他们用 30 小时的战斗,赢得了重新书写东非规则的资格。
而对东非各国来说,权力的逻辑也随之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