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道阻且长(2 / 2)

那目光里没有怒意,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疲惫,像跋涉了千里荒漠的旅人,看透了风沙下的尸骨。

“毌丘兴身为器部侍郎,朝廷的将作大匠,却私吞朕发给工匠们的专利钱,最可恶的是他竟然私下与鲜卑人交易,要不是校事府发现的及时,器部新研究的百炼钢法就流传出去了。

到时候鲜卑人拿着百炼刀,骑着我们送去的战马,在边境砍杀我大魏的子民,而毌丘兴却在家数着沾满鲜血的铜钱!

朕没杀他,已经是看在先帝的面子上了。

至于四王叔么?就更不用说了,这么多年,他坏就坏在那张嘴上,纵酒无度,诽谤朝廷,而他又是先帝最喜爱的儿子,朕若是再不处置,早晚必酿成大祸。

还有那个南阳太守,若是太平年间,朕也不会处置的这么狠,可今年开春南阳便发了春汛,他私吞的是百姓的救济粮,这样的蛀虫不除,百姓的心就凉透了!”曹轩的声音在帐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夏侯渊沉默着,左手不自觉地按住榻沿。

过了良久,夏侯渊方才缓缓仰头说道:“陛下的苦心,老臣明白了。

可是规矩太严,会不会失了人心?”

曹轩轻叹一声道:“乱世持续的太久了,许多了都忘记了重塑文明的重要性。”

“老臣知道陛下是想走秦皇汉武那样的雄主之路,但操之过急恐怕…”

还不待夏侯渊说完,曹轩便打断了他的话,缓缓说道:“秦统一前,各国文字不同,度量衡各异,百姓往来要带翻译,做生意要换货币,这叫文明吗?不,这叫分裂。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让士族垄断了教育,百姓目不识丁,只能任人宰割,这叫文明吗?不,这叫愚民。”

炭盆里的火星溅出来,落在曹轩的龙袍上,他浑然不觉,继续说道:“朕要做的,是让文脉归朝廷,办官学,让百姓子弟也能读书;让血脉归律法,宗室犯法与庶民同罪;让官员归考核,政绩好坏由百姓说了算。

这样,百姓才会觉得,这天下是他们的天下,而不是士族、宗室、官员的天下。

叔祖,你在阳平关打仗,是为了守住疆土。朕整顿吏治,是为了守住人心。

疆土丢了,尚可夺回;人心丢了,这天下就真的散了。”

听了这些话,夏侯渊的眼眶忽然有些发热。

“陛下,是老臣目光短浅,只看到了眼前的安稳,没看到陛下要立的长久根基。”

曹轩笑了,扶起夏侯渊,给他掖了掖被角道:“叔祖,你安心养伤,等叔祖的伤好了,朕带你去洛阳看看皇庄里的孩子,他们认的第一个字,是“国”,不是“私”。”

曹轩拿起披风,准备起身,他知道,重塑文明的路,比阳平关的栈道还难走,会有无数士族唾骂,无数宗室怨恨,无数官员抵触。

但他不怕,就像当年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虽千夫所指,却为后世留下了统一的火种。

“陛下慢行,老臣等着那一天的到来。”账内传来了夏侯渊如释重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