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澜忽然皱眉:“可为什么只放一段?为什么不继续?”
林晚盯着黑盒,手指在终端上滑动,调出休眠前的最后一组数据。她发现,在影像中断的瞬间,盒子内部曾释放一次极短暂的反向脉冲,持续0.004秒,形态与“归位倒计时”那段密语完全一致。
她忽然明白。
“不是它不放。”她低声说,“是它被阻止了。”
苏悦抬头:“被谁?”
“可能是它自己。”林晚看着那枚残片,“也可能是某种机制。这段影像不是随机播放,是触发条件下的释放。我们刚才的排列组合,碰对了钥匙,但盒子只允许我们看这么多。”
陈澜深吸一口气:“也就是说,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得考试?”
“不试试。”林晚关闭回放界面,重新打开解码矩阵,“是猜。猜它想让我们看到什么,又怕我们看到什么。”
她将量子编码模型复制到新界面,开始调整参数。这一次,她不再以星图为基准,而是以影像中的逆向螺旋为核心,反向推导可能的下一段指令序列。
苏悦重新投入记录,陈澜继续监控精神阈值。时间跳至47:32:08。
三小时后,林晚停下操作。她已尝试四十三种排列,无一触发反应。苏悦的掌心灼痕开始持续发热,陈澜的脑波监测线出现轻微锯齿。林晚叫停,引导两人进行五分钟短时冥想,复现“记忆性共振”节律。
结束后,她取出父亲残片,置于共振板上。稳定频率扩散,终端数值回归平稳。
她重新开始。
这一次,她舍弃所有外部参照,纯粹以影像中的能量流动节奏为模板,构建新的排列逻辑。她将密语视为一段“行为记录”,而不是“语言信息”。
第七次输入。
黑盒纹路微动。
她屏住呼吸,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
第八次。
光束再次升起。
影像重现,但这一次,画面延续了两秒。灰白能量团在吞噬星球后,缓缓转向镜头——如果那能被称为镜头的话——它的形态开始拉长,像一只睁开的眼睛。
林晚猛地按下手写板,截取最后一帧。
画面定格。
她放大那团能量的中心区域,在极细微的波动中,捕捉到一个几乎不可见的符号——与父亲残片上的纹路,有七成相似。
她正要开口,黑盒突然发出一声低频嗡鸣,随即彻底熄灭。
终端警报轻响:能量读数归零,系统判定为“非主动休眠”。
林晚盯着屏幕,手指仍停留在截图像素上。
苏悦低声问:“它……在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