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 1967 连时空枢纽中心的玻璃穹顶,洒在 “跨时空发展论坛” 的会场上。来自 1913 年、1938 以及全球各地的代表们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放着的 “时空发展沙盘”,清晰勾勒出各领域的未来规划 —— 银色的线路代表科技合作,金色的区域象征文化繁荣,绿色的版块寓意生态保护,三者交织成一张覆盖所有时空的发展网络。江浅站在沙盘前,手中的激光笔照亮沙盘中央的 “时空共同体” 标识,笑着说:“今天,我们不谈过去的挑战,只聊未来的可能。在新时空的曙光里,每个时空都是发展的参与者,更是成果的共享者。”
科技领域的持续突破,始终是新时空发展的核心动力。1913 年的序能实验室里,年轻的工程师阿明正与 1967 年的科研团队视频连线,屏幕上显示着 “时空能量稳定器” 的最新设计图纸。“我们在设备中加入了 1938 年战地能量调节技术,能将时空波动的误差控制在 0.001 秒内,下次测试邀请你们来 1913 年的雾灵山星门现场指导!” 阿明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草图。1967 年的科研负责人李教授笑着回应:“没问题!我们还研发了‘时空数据共享云平台’,以后各时空的实验数据都能实时同步,像 1913 年的序能农业数据、1938 年的工业节能参数,都能为跨时空科技研发提供支撑。”
不久后,由三个时空联合研发的 “第二代时空穿梭舱” 成功下线。这款穿梭舱不仅速度提升了 3 倍,还搭载了 “生态能源系统”—— 利用 1913 年的地脉序能、1938 年的余热回收技术和 1967 年的太阳能转化技术,实现全程零碳排放。在首航仪式上,1938 年的退伍军人老赵作为首批乘客,激动地说:“当年打仗时哪敢想,能坐着这么先进的穿梭舱去其他时空!这科技不仅方便了咱们,还不污染环境,真是给子孙后代留了福!”
文化繁荣是新时代发展的一抹亮色。1913 年的苏州园林里,一场 “跨时空文化创作营” 正在进行:1913 年的剪纸艺人周奶奶教 1967 年的设计师们剪 “序能符文”,1938 年的川剧演员赵师傅向 1913 年的戏曲学员传授 “变脸” 技巧,1967 年的动漫团队则用 3d 技术,将传统故事改编成适合年轻人的动画短片。“我们要把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创,让老手艺在年轻人中‘活’起来!”1967 年的设计师小林,举着刚完成的 “剪纸主题动漫分镜” 说。周奶奶凑过去一看,画面里的瑞兽剪纸会动,还带着序能光芒,笑着夸赞:“这样一改,咱们的剪纸不仅能贴在窗户上,还能在屏幕上跑,真好!”
如今,各时空已联合打造 “文化传承数字库”,收录了剪纸、川剧、木雕等 200 多项传统技艺的教学视频和创作案例,通过互联网向全球传播。在 1938 年的重庆老街,新开的 “时空文创店” 里,融合各时空元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印有川剧脸谱的序能书签、刻着战地故事的桃木摆件、融入传统纹样的智能手环,每天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购买。店主笑着说:“这些产品既保留了老味道,又有新创意,卖得比预想中还好,不少外国游客还专门来批量订购呢!”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是新时代发展的坚实基础。1938 年的战后工业区,在 1913 年的序能农业技术和 1967 年的智能管理系统支持下,已转型为 “生态产业园”:园区里的工厂采用 1967 年的清洁生产技术,废水、废气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周边农田种植 1913 年的序能水稻,既提高了产量,又能净化土壤;园区还为 1938 年的返乡士兵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就业。“以前这里到处是废弃厂房,现在变成了又能生产又能种地的好地方,我们不仅找到了工作,收入也比以前高多了!”1938 年的村民王婶,拿着刚领到的工资单说。
各时空还建立了 “跨时空互助基金”,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1913 年向 1938 年捐赠节能农具,帮助改善农业生产;1967 年为 1913 有的偏远村庄建设通信基站,让村民们能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1938 年则向其他时国分享战后重建经验,帮助受灾地区快速恢复生产。在 1913 年的雾灵山脚下,村民们通过 “时空电商平台”,把序能大米、手工剪纸卖到了 1967 联和国外,年收入翻了一番。“以前咱们的东西再好,也只能在本地卖,现在有了互助基金建的平台,全国各地甚至外国朋友都能买到,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村民老周笑着说。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是新时代发展的长远追求。1913 年的雾灵山上,各时空联合组建的 “生态守护队” 正在巡逻:队员们带着 1967 年的智能监测设备,监测动植物生长情况;用 1938 年的植树技术,在荒山种下耐旱的树苗;靠 1913 年的序能驱虫法,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土壤环境。“你看这山上,以前因为乱砍滥伐,不少地方光秃秃的,现在树多了,小鸟也回来了,空气都比以前清新!” 队长指着远处的密林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各时空还共同制定了 “时空生态公约”,明确了森林保护、水资源利用、碳排放控制等方面的标准,并建立了 “跨时空环保执法队”,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在 1967 年的城市里,“绿色生活”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市民们主动践行垃圾分类,出门优先选择共享单车或新能源汽车,小区里随处可见太阳能路灯和雨水回收系统。“保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要从每天的小事做起,这样我们的家园才能一直这么美!”1967 年的小学生苏晓,一边给小区的绿植浇水一边说。
江浅在考察新时空发展情况时,看到 1913 年的农田里稻浪翻滚,1938 年的产业园机器轰鸣,1967 年的城市里绿意盎然,感慨地说:“新时空的发展,不是某一个时空的单打独斗,而是大家携手并肩,在科技、文化、经济、生态等各个领域共同发力。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份合作的初心,坚持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一定能在时空的长河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夕阳西下,1967 年的时空枢纽中心灯火渐起,穿梭舱在不同时空之间有序往返,像一条条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新时空的曙光里,各时空的人们正以开放、包容、合作的姿态,共同书写着发展的新篇章,朝着更加美好、和谐、可持续的未来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