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 1967 年时空科学园区,彩旗与各国家、各时空的旗帜一同飘扬,国际青少年时空科学交流营在此拉开帷幕。来自全球 20 多个国家以及 1913 年、1938 年、1967 连三个时空的 150 名青少年,身着统一的蓝色营服,脸上带着好奇与期待,整齐列队在广场上。江浅作为交流营发起者,站在主席台上,手中握着话筒微笑着说:“欢迎各位少年来到时空科学的殿堂!接下来的十天,你们将一起探索时空奥秘、感受多元文化,希望这次交流能让你们成为跨越时空的科学伙伴。”
开营仪式后,首个活动是 “时空科学启蒙课”,在园区的阶梯教室举行。1967 年的科研人员李博士,拿着一个 “迷你星门模型” 走上讲台,模型两侧分别标注着 “1913” 和 “1967”,中间的蓝色光束模拟着时空能量流。“大家看,这就是简化版的时空通道,1913 年的地脉序能与 1967 年的科技能量相互作用,才能让穿梭舱稳定通行。” 李博士一边转动模型上的旋钮,一边讲解,“现在,谁想试试调整能量参数,让‘穿梭舱’成功从 1913 年‘穿越’到 1967 年?”
来自 1913 年的少年阿明立刻举手,快步走上讲台。他盯着模型上的能量仪表盘,回忆起家乡地脉序能的变化规律,轻轻将旋钮向右转动两格。瞬间,模型中间的蓝色光束变得稳定,代表 “穿梭舱” 的小灯顺利从 “1913” 端移动到 “1967” 端。“成功了!” 阿明兴奋地喊道,台下响起热烈掌声。来自法国的少女艾米丽好奇地问:“阿明,你怎么知道要转两格?我刚才试的时候,光束一直晃个不停。” 阿明笑着解释:“我爷爷是地脉守护者,他教过我,序能稳定时像平静的河水,只要找到它的‘流动节奏’,就能控制能量啦!”
交流营的 “动手实验工坊” 里,更是热闹非凡。工坊被分成多个区域,有 “序能晶体提纯”“时空波动监测”“星门模型搭建” 等实验项目。在 “序能晶体提纯” 区,1938 年的少年小林正跟着 1967 年的工程师学习操作设备。“先把原始晶体放入提纯罐,然后设定温度 300c,压力 0.8pa,记住要慢慢升温,不然晶体容易碎裂。” 工程师耐心指导。小林小心翼翼地按下按钮,看着屏幕上的温度曲线一点点上升,紧张得手心冒汗。这时,来自巴西的少年卢卡斯凑过来,指着屏幕说:“我刚才做的时候,温度升到 280c就停了一会儿,让晶体先适应,效果更好哦!” 小林试着调整操作,果然,提纯后的晶体光泽更亮了。“太感谢了!原来实验还能有这么多小技巧。” 小林感激地说,两人相视一笑,立刻成了合作默契的实验搭档。
除了科学实验,交流营还安排了 “时空文化体验日”。在园区的文化展厅,1913 年的剪纸艺人周奶奶教大家剪 “序能瑞兽”,1938 年的老战士赵爷爷则带着青少年们制作 “战地通讯包”。周奶奶握着艾米丽的手,教她如何剪出瑞兽身上的符文:“剪的时候要稳,线条要流畅,这符文代表着守护,就像我们守护时空一样。” 艾米丽学得很认真,虽然剪出的符文有些歪歪扭扭,但她开心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剪中国剪纸,太有意思了!我要把它带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这背后的故事。”
另一边,赵爷爷正示范如何缝制通讯包的背带:“当年我们在战场上,通讯包就是‘生命线’,必须缝得结实。” 卢卡斯拿着针线,笨拙地跟着缝,线好几次都打结了。小林见状,主动上前帮忙:“我妈妈是裁缝,我来教你!先把线穿过针孔,然后像这样打个结……” 在小林的帮助下,卢卡斯终于缝好了背带,他兴奋地把通讯包背在身上:“以后我要带着它,就像赵爷爷当年守护家园一样,守护我们的地球!”
交流营的重头戏,是前往各时空的实地考察。第一站是 1913 年的雾灵山地脉观测站,这里矗立着巨大的序能监测塔,塔身上刻满了古老的符文。1913 年的地脉专家带着青少年们走进观测站,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这些数据记录着地脉序能的变化,你们看,每当月圆时,序能值就会升高,这和 1913 年的传统历法息息相关。” 艾米丽指着屏幕上的曲线问:“那 1967 年的科技能预测这种变化吗?” 专家笑着点头:“当然!1967 年的科研团队帮我们升级了设备,现在能提前一周预测序能波动,这就是跨时空合作的力量。”
第二站是 1938 年的战地星门遗址,如今这里已建成 “时空修复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当年修复星门时使用的工具、战士们的日记。赵爷爷带着青少年们走到一幅巨大的壁画前,壁画描绘了各时空守护者合力修复星门的场景。“当年星门失控,1913 年的守护者带来序能符文,1967 年的专家带来科技设备,我们战士们负责搭建防护工事,大家齐心协力,才守住了时空稳定。” 赵爷爷动情地说,“你们年轻人,也要学会团结协作,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时空,面对困难时,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交流营接近尾声时,举办了 “时空科学创意大赛”,青少年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 “未来时空设备”。阿明、艾米丽、卢卡斯和小林组成 “跨时空小队”,共同设计了 “智能时空环保仪”—— 这款仪器能吸收不同时空的污染物,转化为序能供能,还能监测时空能量波动。在展示环节,阿明讲解设计理念:“我们结合了 1913 年的序能转化技术、1938 年的战地防护思路和 1967 年的智能监测系统,希望它能让每个时空都变得更美好。” 他们的设计获得了大赛金奖,当四人一起举起奖杯时,艾米丽激动地说:“这是我们一起努力的成果,就算以后回到各自的国家和时空,我也不会忘记这段时光!”
闭营仪式上,每个青少年都收到了一本 “时空科学护照”,上面记录着他们在交流营的点点滴滴,还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空伙伴的签名。江浅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地交换联系方式,感慨地说:“这次交流营,不仅让大家学到了时空科学知识,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希望你们带着这份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在未来成为推动时空科学发展、促进国际交流的使者。”
夕阳下,青少年们互相拥抱告别,约定以后通过视频分享各自的科学探索成果。1967 年的时空科学园区里,回荡着他们的笑声与誓言,那声音穿越时空,承载着对科学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在阳光下谱写出一曲跨越国界、连接时空的青春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