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时砂遗楼 > 第813章 时空文化传承人的全球交流活动

第813章 时空文化传承人的全球交流活动(1 / 1)

暮春的 1967 年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朱红的大门上悬挂着 “时空文化传承者全球交流会” 的鎏金牌匾,厅内陈列着来自 1913 年、1938 年、1967 年及全球 20 多个国家的文化展品 ——1913 年的苏绣屏风、1938 年的战地剪纸、1967 年的数字皮影,还有埃及的古法织物、意大利的手工木雕,琳琅满目,宛如一座流动的时空文化博物馆。江浅穿着绣有地脉符文的浅蓝色旗袍,站在展厅入口迎接前来参会的传承人,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意:“欢迎各位传承者来到这里,希望接下来的五天,我们能打破时空与地域的界限,让文化在交流中焕发新的生机。”

开幕式后,首场 “传承故事分享会” 在中心的多功能厅举行。1913 年的苏绣传承人周奶奶,带着她珍藏的《百鸟朝凤》苏绣长卷走上讲台。长卷展开,锦缎上的凤凰羽毛层次分明,每一根都由细如发丝的丝线绣成,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卷苏绣,是我奶奶传给我母亲,母亲又传给我的,花了三代人 60 年才绣完。” 周奶奶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温润,“以前学苏绣,要先练三年‘绷架功’,手不能抖,线不能断,现在年轻人耐不住性子,愿意学的越来越少了。” 台下,1967 年的数字艺术创作者林默听得入神,他举手提问:“周奶奶,您有没有想过用数字技术记录苏绣的针法?比如用 3d 扫描把绣品做成数字模型,让更多人能在线学习。” 周奶奶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我不懂什么数字技术,但要是能让更多人喜欢苏绣,我愿意试试!”

分享会结束后,林默主动找到周奶奶,拿出平板电脑展示他制作的数字皮影作品:“您看,我把传统皮影做成了数字动画,观众可以通过手机互动,还能自己设计皮影造型。苏绣的针法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记录,比如把‘虚实乱针’做成动态教程,学生跟着屏幕练习,就能直观看到针法的变化。” 周奶奶凑近屏幕,看着动画里栩栩如生的皮影,眼中满是惊喜:“这太神奇了!要是能把苏绣针法做成这样的教程,肯定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学。小林,你要是不嫌弃,以后常来我工作室,咱们一起琢磨琢磨!”

交流活动的核心环节 “技艺工坊”,更是热闹非凡。中心的大厅被划分成 20 多个工坊区,每个传承人都在这里展示独门技艺。1913 年的木雕传承人王师傅,正坐在工坊里雕刻 “序能瑞兽”,他手中的刻刀在桃木上灵活游走,瑞兽的鳞片、鬃毛逐渐清晰,还没完工,周围就围满了参观者。“这瑞兽身上的符文,要顺着木材的纹理刻,才能让序能流通,” 王师傅一边雕刻一边讲解,“以前雕刻全凭手感,现在有了小林他们做的数字模型,能提前看到成品效果,出错少多了。”

隔壁的工坊里,1938 年的战地剪纸传承人赵爷爷,正用红纸剪 “战地守护图”。剪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短短几分钟,战士们坚守阵地的场景就跃然纸上,还巧妙地融入了 1938 年的战地星门元素。“这剪纸是当年在战壕里琢磨出来的,既能给战友们解闷,又能传递信心,” 赵爷爷笑着说,“现在我想把这些故事剪得更生动,要是能像小林说的那样,做成会动的数字剪纸,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当年的事。”1967 年的交互设计师小夏立刻接过话:“赵爷爷,我可以帮您!我们把剪纸扫描进电脑,加上动态效果和音效,观众扫码就能看到剪纸‘活’起来,还能听到您讲当年的故事。” 赵爷爷激动地握住小夏的手:“太好了!这样一来,咱们的战地剪纸就能‘说话’了!”

来自国外的传承人也带来了独特的技艺。埃及的织物传承人阿米娜,展示了用古法染料制作的 “时空纹样” 织物,她将 1913 年的地脉符文与埃及的象形文字融合,织出的布料在阳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在埃及,我们相信织物能承载历史与祝福,” 阿米娜通过翻译说道,“看到中国的苏绣和剪纸,我很受启发,希望能把中国的技艺融入我们的织物,做出更特别的作品。”1913 年的染织传承人李阿姨,立刻拿出自己制作的植物染料:“阿米娜,你看这种用序能草做的染料,颜色持久还环保,咱们可以试试用它染你的织物,肯定能做出独一无二的纹样!” 两人当场约定,会后一起研发 “跨时空织物”。

交流活动的最后一天,举办了 “创新成果展”。周奶奶和林默合作的 “数字苏绣教程”,通过全息投影展示苏绣针法,观众戴上眼镜,就能看到针线在虚拟布料上穿梭,还能跟着教程练习;赵爷爷和小夏制作的 “动态战地剪纸”,扫码后就能看到剪纸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还能听到赵爷爷录制的战地故事;王师傅与意大利木雕传承人合作的 “时空瑞兽木雕”,融合了中国的序能符文和意大利的浮雕技艺,成为展会上最受欢迎的展品。

闭幕式上,江浅看着展台上一件件融合创新的作品,感慨地说:“这次交流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无论是 1913 年的传统技艺,还是 1967 年的现代科技,亦或是国外的独特文化,只要相互借鉴、彼此融合,就能让文化传承焕发出新的活力。未来,我们会把这个交流活动一直办下去,让时空文化传遍全球,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活动结束后,传承人纷纷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以后要常来常往。周奶奶拉着林默的手说:“小林,下个月你一定要来我工作室,咱们把苏绣数字教程做完,还要教更多年轻人学苏绣。” 阿米娜则给李阿姨寄来了埃及的织物样本,附上纸条:“期待我们的跨时空织物,让不同的文化在布料上相遇。”

夕阳下,1967 年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展厅依旧灯火通明,那些融合了不同时空、不同地域文化的作品,在灯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场全球交流活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让时空文化在交流与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