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电力应用(2 / 2)

电动缝纫机进入纺织厂,由电动机直接驱动针头,速度是手动设备的三倍,力道均匀。翠南省服装厂引入后,成衣产量翻倍。

电动抽水机取代农田蒸汽机抽水机,体积小、噪音低,农民接通电源即可灌溉,省去搬运煤炭、启动蒸汽机的环节。沃垦省集体农庄统计显示,灌溉效率提升60%,每亩成本下降近半。

小型电动机开始驱动机床。与蒸汽机的皮带传动不同,电动机可直接安装在机床旁,转速调节更精确。越原省机械厂使用电动机床后,零件加工误差率从5%降至1%。

生活领域的变化同样显着:

城市公共水井安装电动水泵,居民取水无需摇井,按下按钮即可;

蒲阪州主干道每隔二十米架设路灯,夜行行人不再依赖灯笼。

电力重构了生产与生活的空间逻辑。过去工厂需紧邻煤矿或河流获取蒸汽能源,如今拉通电线即可开工。联邦三十年新增的50家工厂中,37家位于远离传统工业区的内陆,均依赖电力运转。

农村地区,电动脱粒机、碾米机的普及释放了劳动力。松风省某农庄,过去二十人三天完成的脱粒工作,现在五人用电动设备一天即可完成,节省的人力可投入农田改良。

联邦三十年电力应用总结会上,黑板上列出了一组对比数据:

联邦二十四年:电力仅限实验室,年发电量不足1万千瓦时;

联邦三十年:年发电量达500万千瓦时,覆盖80%工厂与30%城镇;

电力带动的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18%。

当然这些电力方面的应用只是起点,蒸汽机突破了人力畜力限制,电力则将突破能源运输限制。作为经历过电力时代的朱昭熙自然知道,电力终将成为未来所有人的生活必需品。

此时的虞国,电线杆已延伸至工厂、村庄、街道;发电机的嗡鸣与蒸汽机的轰鸣交织成新的工业韵律;电灯在夜晚点亮角落,使生产不再受昼夜约束。

这种看不见的能源,正以安静却坚定的方式重塑社会肌理,它没有政变的激烈,没有改革的争议,却切实让劳动更轻松、生活更便利,推动整个社会迈向更高效率的运转阶段。

从电池到电报,从电灯到电站,六年的稳步推进构成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这场变革证明,技术进步同样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正如实践所展现的:让生活变得更好,本身就是最坚实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