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代表随后汇报:“我国造船厂同样存在隐患。联邦标准要求焊接车间安装排烟设备,但未明确规定排烟机的最低风量标准。部分船厂为节省电费,将风量调至一半以下,工人们长期在烟雾环境中作业,近期因呼吸道问题就诊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朱昭熙将越国的污染报告放在会议桌中央,沉声道:“各位请看,联邦标准只搭建了一个大体框架,许多执行细节存在模糊地带。
例如尾矿库的检查,只规定季度检查,未明确具体检查项目;灭火器检测,未指定检测机构资质;排烟设备,未设定具体风量标准。正是这些‘标准之外的空白’,给了厂主可乘之机。”
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各国代表此前主要关注如何达到标准的最低要求,却未曾深思这些空白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必须尽快填补这些漏洞。”韩国代表率先打破沉默,“我国船厂也曾遇到排烟机风量不足的问题,后来工人们自行测定并设定了一个最低风量标准,实施效果很好。我建议由各国工人代表联合组建一个专项小组,共同起草一份‘补充细则’,将标准中未明确的细节逐一完善。”
这项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代表的赞同。朱昭熙随即指派李怡牵头成立“标准补充细则起草小组”,成员包括各成员国工人代表和相关领域技术人员,要求两个月内完成第一版草案的制定。
草案起草过程并不顺利。各国工业化程度不同,企业承受能力差异巨大。来自明国的代表坚持要求将防渗膜检查频率提高到每月一次,并强制由专业机构实施;而越国和宁国的代表则认为此举将大幅增加企业成本,建议根据企业规模分级管理。
另一方面,工人健康安全标准的细化也引发激烈讨论。宁国代表提出应为焊接作业制定明确的烟雾浓度上限和排风量下限,但韩国代表担心标准过高会使中小船厂难以负荷。类似的争议在粉尘防护、化学品管理等诸多领域不断出现。
为确保细则的可操作性,起草小组决定组织实地调研。技术专家分队前往越国新郑县铁矿、宁国沿海船厂及明国纺织企业,收集一线数据和建议。
在越国,调研组发现除了防渗膜问题,尾矿库的监测系统也存在缺陷。当地工人建议在库区周边设置监测井,定期检测地下水质量,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监督部门。这些建议被纳入补充细则草案。
宁国船厂的调研则聚焦排烟系统的实际效果。工程师们测量了不同作业条件下的烟雾浓度,最终确定了既能保障工人健康又不过度增加成本的风量标准。工人们还建议为焊接工提供定期健康检查,该条款也被列入草案。
两个月期限将至,起草小组汇总各方意见,形成了一份长达百余页的补充细则草案。草案对联邦标准中四十七处模糊条款进行了细化,涵盖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多个领域。
审核会议上,朱昭熙仔细审阅了草案内容,提出在正式颁布前应增加试行环节:“选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试点,检验细则的实际效果,再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这一建议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
试点工作随即展开。选择的企业包括越国的新郑钢铁厂、宁国的江南造船厂和明国的东海纺织公司。试行期间,劳动国际派出观察员记录实施情况,收集企业和工人的反馈。
试行结果显示出人意料的效果。新郑钢铁厂在按照新细则要求加强防渗膜检查和监测后,成功预防了另一次潜在泄漏事故。江南造船厂安装符合新标准的排烟系统后,工人咳嗽等健康问题明显减少。而东海纺织公司则因及时更换过期灭火器,在一场小型火灾中避免了重大损失。
当然,试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中小型企业普遍反映部分标准实施成本过高,建议根据企业规模实行差异化要求。起草小组据此对细则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增加了针对中小企业的过渡期条款和技术援助方案。
六个月后,修订后的补充细则正式颁布实施。劳动国际同时宣布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每三年对细则进行一次全面审查,以确保其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保持同步。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完善了联邦标准体系,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工人代表在标准制定中的参与机制,为后续的工业治理改革奠定了基础。问题的最初暴露虽然始于一次环境污染事故,却最终推动了整个联邦工业化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