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赵工请来几位有经验的牧民一起查看。这些牧民仔细检查土壤情况后,也认同赵工的分析。首领这才意识到问题出在过度浇水,而不是钻探作业。他诚恳地向勘探队道歉,并撤销了对勘探作业的限制。
这件事让考察队进一步认识到与当地牧民沟通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定期举办说明会,向牧民解释各项工作的内容和意义。每次开工前,都会邀请部落代表参与方案讨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考察队也加强了对年轻牧民的培训工作。他们组织技术讲座和实地操作培训,让当地青年了解现代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这些培训活动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朱昭熙在听取汇报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这些年轻牧民的桥梁作用。他们既了解传统文化,又愿意接受新事物,可以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考察队采纳了这个建议,在每个项目组都安排了当地青年参与工作。
对此朱昭熙觉得有些好笑,这些工作人员不断地向她抱怨虞元国的牧民们愚钝,保守,他们不知道的是,曾几何时,他们的父辈也是和这些牧民一样,对于现代科技,那种本能的畏惧,如果不是她当年一力压着这些人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或许他们和现在的这些牧民没什么两样。
通过这些措施,考察队与当地牧民的关系逐渐改善。牧民们开始理解这些工程项目的意义,也不再对新技术和新设备抱有戒心。有时候,他们甚至会主动向考察队提供帮助,分享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随着考察工作的深入,新的挑战不断出现。在西部区域进行水源勘测时,考察队计划修建一个小型蓄水池,用于解决干旱季节的饮水问题。这个计划原本得到了部落首领的同意,但在施工开始时,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几位牧民妇女来到施工现场,表示强烈反对。她们认为蓄水池会改变地下水的流向,影响附近草场的生长。尽管工程队员反复解释蓄水池的设计已经考虑了这些因素,她们仍然坚持己见。这种情况让工程进度再次受阻。
考察队这次没有急于推进工程,而是先邀请反对最激烈的几位妇女参与方案讨论。工程师们用简单的图示说明蓄水池的工作原理,展示如何通过科学设计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他们也认真听取妇女们的担忧,对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
这个过程花费了额外的时间,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妇女们看到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态度逐渐软化。
最终达成的方案既满足了工程需要,也照顾到了当地人的关切。蓄水池工程得以顺利推进,而且因为有了当地人的参与,施工过程中还解决了一些原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计划也在稳步推进。考察队从每个部落挑选了若干名有志青年,组成技术学习小组。这些年轻人白天参与工程实践,晚上接受理论知识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基础工程、农业技术、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
培训过程中,考察队特别注意教学方式。他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比如在教授测量技术时,先讲解基本原理,然后让学员亲自操作仪器。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员欢迎,学习效果也很显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年轻学员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他们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学会了如何向长辈们解释新技术的重要性。在最近的一次工程讨论中,几位学员成功说服了部落长者接受一个新的灌溉方案,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朱昭熙密切关注着人才培养的进展。她要求考察队定期汇报学员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训计划。她还指示从虞国调派更多的教学资源,包括技术书籍和教学设备,以支持培训工作的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考察队自身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他们越来越熟悉当地的文化习俗,学会了用更有效的方式与牧民沟通。每个队员都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考察队开始着手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他们与各部落签署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协议既保障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保护了当地牧民的合法权益。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考察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尊重传统、耐心沟通、培养人才、互利共赢。这套方法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南熙洲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察队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各项工程在尊重当地传统的前提下稳步推进,人才培养计划也取得了显着成效。最初对现代化项目持怀疑态度的牧民们,开始逐渐接受这些改变。
在道路建设方面,考察队采用分阶段推进的策略。首先修建连接主要部落的干道,然后再逐步扩展支线网络。每段道路开工前,都会邀请沿线部落的代表参与规划讨论,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建议。这种参与式的规划方式得到了牧民的广泛支持。
道路施工过程中,考察队优先雇用当地劳动力。这不仅为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让他们直接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来。许多牧民通过参与工程,学会了新的技能,对现代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们开始理解,这些改变不是为了破坏传统,而是为了改善生活。
在地质勘探方面,考察队建立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每个勘探点都会进行环境影响评估,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勘探结束后,会专门安排人员恢复场地,确保不影响牧场的正常使用。这些做法赢得了牧民的信任,勘探工作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计划也在深化拓展。考察队与各部落合作,建立了首批技术培训点。这些培训点不仅教授实用技能,还成为文化交流的平台。虞国工程师向牧民传授现代技术,牧民则分享草原生活的智慧。这种双向交流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