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后宫勾心斗角都没得那么严重,那群女人都没这几个老头难伺候。虽然朱由检懵逼树下懵逼果,压根就不知道这两老头有个什么矛盾,也不知道孙承宗是出于什么考量,主动与朱燮元言和,但结果还算是好的。
只是这两人做了表面兄弟,那脸上别扭的微表情还是出卖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果然,间隙一旦存在,哪能这么容易消弭呢?!
朱由检深刻反思,觉得自己就不应该为了图省事,将这两老头一起放进来,这俩实在是太别扭了,就好像出厂设定一样,这两人天生不对付,八字不合!
既然如此,朱由检干脆破罐子破摔,决定继续加码。他把毕自严和徐光启召来,行扩大会议,把两老头变成四老头。
孙承宗与徐光启是多年的好友了,毕自严跟朱燮元也做了几年同事,两人之间颇有默契。果然,四个人凑一块,场面好看了不少,孙、朱二人的脸上都多了几分真诚的笑意,比刚才一脸尬笑看着舒服多了。
扩大会议讨论的内容还是要如何折腾朝鲜。
这里面徐光启的官职最低,但也最为激进,他说:“江南三道不好守,那干脆趁着开春,水师开进鸭绿江,收复整个朝鲜算了!”
徐光启勉强算是一个军械专家,但并不知兵,朱由检习惯性地看向朱燮元,这让孙承宗微微吃味,但他还是忍了,他怕自己一开口又忍不住跟朱燮元吵起来。
孙承宗委屈巴巴地想:明明自己才是更精通辽事,凭什么皇帝要问朱燮元而不问他?哪怕是问王在晋也好啊!朱燮元这厮天天跟南蛮厮混,哪里懂什么辽东呢?他要是真懂,那能让建奴打进关内?!
误会就是这样来的,矛盾的双方都不长嘴的。哪怕随便找个人吐槽,当事人双方就是死活不把话说开。倒不是命运的恶意编排,只是原本就看不过眼的两人,很自然地无法正面对话,因为双方之间很多话都是难以启齿的!
如果朱燮元知道孙承宗是这样看他的,他可能要委屈得满地打滚:他当初求稳,制定的策略是让关宁军回防,就算不能完全阻止建奴突入关内,想必将他们拦在蓟州以东还是不难的,绝对不会让他们打到这北京城下!
只是皇帝非要跟建奴互爆,他做臣子的也只能领命行事了。
偏偏“屠辽”这件事也不方便大肆宣扬,大部分人压根不知道这是皇帝制定的方略,黑锅最后只能由他这个兵部尚书背下,承受所有的骂名。好在皇帝还算当人,没有把他用完就丢,推出去砍了平息民愤。
蓟镇失守,好大的一口锅,结果现在成了糊涂账,好像大家都有责任,那就等于大家都没责任了,法不责众嘛!
徐光启的建议遭到了另外三个老头的一致反对,但由于他的人缘属实不错,倒是没有人嘲笑他。毕自严开口道:“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子先兄,须知贪多嚼不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