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诈诱敌,这是常见且无所不在的计策,也是适用面最广的操作。
不过,刘备向来都不怕敌人使这种奇谋。
张纮行骗的段位也没有高到能让刘备轻易上当的程度。
毕竟刘备一直是和贾诩这种级别的老狐狸合作的。
而且,若论奇谋,刘备自己也不比任何人差。
其实刘备的弱项反而是正战——穿越前他可没学过行军布阵,现有的业务能力其实是从段颎那里学来的,但学的时间很短,而且当时也无法涉及到大规模作战。
对大军团的调动和布置,比如同时操纵多支部队数万人行动,这种事就不是刘备的强项了。
当年张纯张举在幽州控制多支部队大规模同时行动就很厉害,刘备知道想要做到这种程度非常难。
论其它方面,刘备能把张纯吊起来打,但涉及这种大规模调动,张纯族内在边境参与见证过无数次大战,无论是从家学传承方面还是族人门客的协调配合方面,都确实强于刘备。
因为这年头没有电话,没有即时通讯,打仗也不是打游戏,不是考虑全面了就能有效执行的。
传达要靠人跑腿,军令要靠文书传递,分解任务还得指望手下人的理解能力基本同步,要不然随时都会劈叉。
就像当初张白骑和九尺在北新城的事,这不是两人能力有问题,而是两个人思维方式不统一,分解任务时无法协调。
所有事都得靠人去做。
尤其是中层与基层的管理衔接——这得靠读过书的人去做,要不然连军令都没法正常分解传递。
从将军,到各校尉,到各部司马,再到各屯长,队率,一直到伍长……
命令是要经过很多级传达的,而且每一级涉及的具体安排是不一样的,需要层层分解。
就像刘备给关羽下达的命令,去增援朐县,同时要当心敌人安排了奸细。
关羽自然是给手下三部司马分派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就不是‘增援朐县’了,而是具体各部要分别负责什么、怎么做、打哪儿、怎么打。
各部司马给手下曲侯分派的任务,那就是分别落实到哪个亭、哪座桥、哪条小河、哪个山头……
曲侯要传达给队率的,是这个山头我们负责,每队分别负责哪面,各自用什么方式……
队率给伍长下令,那就是谁上山,谁上树,谁进屋,谁扛物资,谁回收人头……
到了伍长这里,都还需要再次分解命令给五个人,只是不需要再书面传递了。
每一级都需要解读,而且一旦部队散开,后续军令就必须用文书传递——屯长或队率以上的,全都必须识字,全都必须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和事务分解能力,且需要有同步的思维方式,否则无法紧密协作。
“有文化”且有“同步思维”,这才是执行力的核心。
——这就是豪门世家的长处。
只有豪门世家有足够多的‘具备相同思维方式与同步协作能力的文化人’,能做稳定高效的中层衔接。
比如袁家、孔家这种豪门,一族上万人,包括上千族人和近万门客,大多都是读过书的。
这些人全都同出一门,具备类似的思维方式、类似的做事方法、经过了长时间相同的训练、有相同的行为模式……
——足够多的人同出一门,思维方式基本一致,这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逐级解构任务时形成有效协作。
这样的家族,才能在同一时间里组织出超大规模的行动。
比如在同一时间截断通往雒阳的水陆通道,使雒阳断粮。
再比如,在同一时间组织起青州周边各郡包围青州,试图断绝天子政令。
上千个文化人同步协调,能组织起十万人;上万文化人同步协调,才能有效组织起百万人。
可现在刘备手下,满打满算也就千把个能识字的,这还是在军中开夜校搞的扫盲。
真要算正经读过书的文化人,可能也就百来个。
而且,除了本部军队里刘备一以贯之搞了统一训练之外,其它人根本不具备相同的思维和方法论,只是都愿意追随刘备而已——他们是天南地北凑到一块的,思维和行为习惯都不同。
这当然没法进行超大规模的行动。
这就是寒门的劣势。
刘备手里,唯有一直以来统一训练的本部军队,才具备真正的高度执行力。
除了军队之外,其它事项其实是很难大规模协同的,贾诩治水本质上也是基于军队的执行力办到的,后续设置的也是军屯。
要承认自己不足的地方,要承认对手的强项,想办法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是做事的基本观念。
为了弥补自势力中层人才不足的弱项,刘备必须开办学府,用刘协这个正溯天子的名义,将稷下学宫变成官方学府。
自己出钱,自己培养出一批同门同源,具备相似思维模式且认同自己的文化人。
——控制文化教育,本质就是控制思维模式,这也是真正控制天下的方式,名门要掌控释经权也是为了这个。
同时,为了弥补自势力的不足,刘备必须保住刘协,保住汉室最后的尊严和威望,保住大汉的基本元气,不能让整个天下完全陷入诸侯并起‘杀杀杀’的局面——否则刘备根本就没机会养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