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连环计(1 / 2)

“阳安公主是怎么死的?”

刘备有些焦躁的问着卞秉。

卞秉本来在临淄周边屯田,顺带负责治安警戒,他也是第一个赶到现场的将领,因此左沅才让他来送信。

“她说要回东武,但刚离开临淄城,在城外二十里处就被截杀。我赶到的时候只看到十几具尸体,婢女和仆人都死了,车马全被劫掠一空。”

卞秉描述着他所知道的情况:“按说有伏氏近百名仆从护送,东武城又不远,她来的时候也没出事……而且,阳安公主看起来像是自戮的。”

“自戮?近百名仆从护送,死了十几个……其他仆从呢?”

刘备又问道:“她随行的仆从全都跑了吗?”

“就是她的仆从回临淄报信的……那些仆从说是被大概一两百贼人所劫,看起来像是农人商贾什么样的人都有。我问了附近的农夫,确实有人远远见到了一群人搜刮车马。”

卞秉答道:“之后我沿着马蹄与足迹寻了两里,发现脚印四散,无法追踪……左阿姊眼下正在亲自调查此事。”

也就是说,贼人是早有预谋,而且在得手后不久就分散脱身了。

同时,这也能说明贼人提前知道了刘华的动向,刘华的仆人里可能有内鬼。

这段时间临淄有不少人到访,尤其是徐州平定后,有很多人从徐州跑来参与策试。

外来人口多了以后,临淄周边的游商小贩也更多了。

流动人口很多,但刘备出兵后,临淄的人手不太够用,如果贼人作普通人打扮分散躲藏,在这个年代确实是不好查的。

刘备心里有些不安。

因为这事看起来不太符合逻辑。

这其实不像是袁绍的手段,至少就刘备知道的情况,袁绍是更喜欢用少量死士进行小规模刺杀的。

如果是袁绍要行刺,多半也不会以刘华为目标——刘协、左沅、卞姬……甚至贾诩的家人,或是行刺曹嵩,都能让刘备焦头烂额。

但行刺刘华……图个啥呢?

河北叛军撤军向北后退,这对刘备而言也不是好事。

早不撤,晚不撤,偏偏在刘备主力尽出的时候突然后撤,这肯定是知道自己主力北上,要么是打算引诱自己,要么是敌人有什么奇袭之计。

自己在明,袁绍在暗,在得到确切情报之前,刘备不可能贸然有什么大动作。

而同一时间阳安长公主遇害,这意味着作案的贼人多半是袁绍一伙的,否则不至于这么巧合。

但这是为什么?

栽赃给自己?

没必要啊……

刘华是桓帝刘志的女儿,与刘宏和刘协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她死在临淄根本掀不起大浪。

引诱自己回临淄?

那河北的贼人为什么要退兵呢?

再说,刘华虽然是公主,但也没重要到这个地步,除非左沅、卞姬或是刘协出了事,否则刘备不可能随意改变军事方案。

刘备想不到这事的逻辑,只下意识的感觉此事或许是为了谋害刘协,便先让部队停驻,将斥候派远一些,查探敌人的动向,自己去寻贾诩商量。

“……主君应该先回临淄查清此谋。”

贾诩得知此事后也考虑了很久,提出了一个可能性:“左夫人在临淄杀伐果断,或许贼人有引诱左夫人出外之意……无论贼人是为什么这么做,至少不能让敌人有可乘之机。”

“但河北……在渤海立甘陵王为帝者必是袁绍,若给了袁绍机会,若他在河北站稳脚跟,便难以速平了。”

刘备有些犹豫:“袁绍此人虽无用人之长,但却极有聚人之能。虽肝胆皆薄,但心肠冷酷……这等人若是为官不足为惧,但若是为贼却极其麻烦……而如今袁绍已只能做贼,我担心……”

“袁绍?……只要青徐不失,主君何必忧心敌人?”

贾诩摇头劝道:“主君如今即将成势,各方贤才正在向青州汇聚,以主君之能,只稍有时间,便会越发强富,何必急于一时?”

“主君如今只需自守便可速强,袁绍如今不过丧家之犬,就算再有聚人之能,也难以如主君这般聚天下之才。”

“如今要急着抢时间的,应该是敌人才对。”

说到最后,贾诩又补了一句:“主君向来沉稳,但疑袁绍聚兵便心生急躁……是因为仇怨吗?”

是啊,袁术已经当众控告袁绍害死了袁氏亲族,如今袁绍只能走贼道,虽然袁本初当年结交的豪侠和救过的党人确实不少,但怎么也不可能和刘备比综合增长速度的。

现在的袁绍,只是个加强版张纯。

刘备缓缓点头:“或许是吧……袁绍于我既有私仇又有国仇,我总想尽快诛之……我担心他站稳脚跟后会勾连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