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886集:重建创新,分支馆增设防洪设施

第886集:重建创新,分支馆增设防洪设施(2 / 2)

三天后,邻县凤翔窑厂的青砖如期运到了。十几辆马车停在西街口,每辆马车上都堆满了青灰色的砖块,砖块上还带着窑火的温度。张师傅带着工匠们立刻开始筑墙,熬制糯米灰浆的大铁锅支在工地旁,熊熊的柴火让锅里的糯米浆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浓稠的米香顺着风飘出去老远,吸引了不少孩童在一旁围观。

工匠们先用铁锹把地基下的软土挖走,换上结实的黄土,用木夯反复夯实,再铺上一层青砖,砖缝里仔细地抹上糯米灰浆,每砌完三层,就用木夯把墙面敲实,确保墙体稳固。素问则在忙完救治点的工作后,带着学徒们在医馆内侧的墙根下种上了几排芦苇——她在扁鹊的手记里看到,芦苇的根系发达,能牢牢地固住泥土,还能吸收土壤里多余的水分,算是给医馆多添了一层防护,也让医馆多了几分生机。

可就在工程进行到一半,疏水渠挖了大半,矮墙也筑到两尺高的时候,雍县县令赵大人派来的差役突然来了。差役穿着青色的官服,手里拿着一份盖着县衙红印的公文,走到工地前,大声喊道:“张师傅在吗?赵大人有令,县城的城墙在洪水中受损严重,急需工匠修补,让你立刻带着人去县衙报到,不得延误!”

张师傅正在指挥工匠砌墙,听到差役的话,手里的瓦刀“当啷”一声掉在地上,他急得直跺脚:“差役小哥,这可不行啊!秦馆主的医馆重建到一半,疏水渠还没挖通,矮墙也没筑完,要是我带着工匠走了,这活儿就彻底停了,医馆什么时候才能修好?周边百姓还等着求医呢!”

秦斩放下手里的铁锹,走了过来,从差役手里接过公文,快速扫了一眼,只见上面写着“为保县城安全,即刻征调全县工匠修补城墙,违者按律处置”,字迹遒劲,盖着雍县县衙的大印。秦斩眉头拧成了疙瘩——他知道县城的城墙确实重要,城墙若是垮了,下次洪水来了,整个雍县都要遭殃,可医馆重建同样不能停,三县百姓的就医不能等。

他沉吟片刻,对差役说道:“差役小哥,麻烦你回去告诉赵大人,医馆的工匠可以去修城墙,但得等我们把疏水渠挖完、矮墙筑到三尺高。这医馆关系到三县百姓的就医,要是现在停工,万一再下雨,百姓连个看病的地方都没有,还请赵大人通融。”

差役见秦斩态度诚恳,又知道济世医馆平时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便点了点头:“秦馆主,我知道医馆的难处,我这就回去把你的话告诉赵大人,看他怎么说。”

差役回去复命后,没过多久,雍县县令赵大人就亲自来了。赵大人穿着一身藏青色官袍,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马,身后跟着两个随从,他下了马,走到工地前,看着忙碌的工匠、已经初具雏形的疏水渠,又转头望向城东临时救治点外排着的长队,百姓们扶老携幼,脸上满是期盼,他不由得叹了口气:“秦馆主,本县令也知道医馆重要,百姓离不开医馆。可城墙不修,下次洪水来了,整个雍县都得遭殃,到时候别说医馆,就连百姓的房子都保不住。”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这样吧,我从县衙的工匠里调五个人过来帮你们,你们这边的工匠先去修城墙,负责修补北城墙的缺口,等城墙修到一半,我再让他们回来继续帮你们建医馆。这样既能保证城墙修补进度,也能让医馆重建不停工,你看如何?”

秦斩知道这已是目前最好的结果,赵大人能做出这样的让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他当即拱手道:“多谢赵大人通融,秦斩感激不尽。我定会督促工匠们尽快把北城墙的缺口修补好,不耽误后续的工程。”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边的工匠开始轮流干活——白天,张师傅带着大部分工匠去修城墙,秦斩则和县衙调来的五个工匠继续挖疏水渠、筑矮墙;晚上,工匠们从城墙工地回来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医馆,借着灯笼的光继续干活。秦斩和素问也跟着连轴转,白天盯着工程进度,晚上还要去临时救治点看诊,常常要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林生等几个学徒也长大了不少,之前他们只能帮忙整理药材、打扫卫生,现在已经能独立给轻症患者抓药,甚至能在素问的指导下,给患者量体温、敷药膏,减轻了不少负担。林生还主动承担起了给工匠们送水、送饭的任务,每天天不亮就去厨房帮忙,把热饭热菜送到工地,脸上总是带着满满的干劲。

半个月后,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疏水渠终于挖通了。“人”字形的渠道从医馆两侧延伸出去,一路朝着城外的渭水支流而去,渠底的导水纹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泛着细密的光。工匠们往渠里倒了些水,只见水流顺着导水纹快速流淌,没有丝毫淤积,很快就汇入了远处的河道。

与此同时,医馆周围的矮墙也筑到了五尺高,青灰色的砖块整齐排列,砖缝里的糯米灰浆已经干透,呈现出淡淡的米黄色。张师傅走上前,用拳头轻轻敲了敲墙面,发出“咚咚”的清脆声响,他满意地笑道:“秦馆主,苏先生,你们听这声音,多结实!这墙别说扛洪水了,就是小地震也震不倒,以后医馆再也不用怕洪水了!”

又过了十天,医馆的主体建筑也修复完成。原本垮塌的东墙被重新砌好,比之前高了一尺,还加装了木质的窗棂,既能通风,又能挡雨;药柜换成了不易变形的柏木,打磨得光滑平整,按药材的种类整齐排列;诊疗室的地面垫高了一尺,铺上了防滑的青石板,即使下雨也不会打滑;后院还重新搭建了晾药架,用的是耐腐蚀的杉木,比之前的更结实耐用。

素问还特意让人在医馆门前的空地上挖了两个蓄水池,每个池子都有一丈见方,深三尺,池底铺着青砖,池边种上了芦苇。“这蓄水池有两个用处,平时可以收集雨水,用来浇灌后院的草药、打扫医馆;要是遇到洪水,还能起到缓冲作用,减少洪水对医馆的冲击。”素问指着蓄水池,对秦斩解释道,眼里满是笑意。

医馆重新开业那天,雍县的百姓几乎都来了。西街被挤得水泄不通,百姓们手里拿着自家种的蔬菜、蒸的馒头、酿的酒,纷纷送到医馆里,脸上满是感激。王老伯抱着已经痊愈的孙子,手里提着一篮鸡蛋,走到秦斩面前,颤巍巍地说道:“秦馆主,多谢你们啊!要是没有医馆,我家孙子的病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你们不仅治好孩子的病,还这么快把医馆建好,真是百姓的活菩萨!”

城西的李婶带着自家种的青菜、萝卜,非要塞进厨房,嘴里念叨着:“苏先生,你们平时为百姓看病那么辛苦,这些菜你们收下,煮着吃,补补身子。”还有之前帮忙挖渠的几个年轻小伙,扛着一坛自家酿的米酒,笑着说:“馆主,这酒是我们自己酿的,没啥好东西,就当给医馆开业添添喜!”

秦斩站在医馆门前,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百姓,听着他们朴实的话语,心里满是踏实与温暖。他转头看向身边的素问,素问也正望着百姓们,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像是镀上了一层金光。

秦斩知道,这重建的不只是一座医馆,更是百姓对济世医馆的信任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