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955集:医署新规,考核各地乡医定资质

第955集:医署新规,考核各地乡医定资质(1 / 2)

咸阳城医署大院的晨雾还未散尽,素问已站在署前的青石台阶上,手里攥着一卷泛黄的竹简——那是昨夜与医署同僚修订了三版的《乡医资质考核章程》。风掠过院中的老槐树,落下几片带露的叶子,恰好落在竹简的“考核分阶”条目上,她指尖轻轻拂去叶上的水珠,目光望向院外陆续赶来的身影。

“素问大人!”随着一声洪亮的呼喊,雍城乡医李伯牵着毛驴快步走来,驴背上驮着药箱和一捆晒干的柴胡,“听闻医署要考乡医资质,俺天不亮就从雍城动身,走了三十里路,没误了时辰吧?”

素问迎上前,帮李伯稳住驴缰绳,笑着摇头:“李伯来得正好,考核辰时开始,先去偏院登记领号牌。”说话间,更多乡医涌入院中,有提着药篮的年轻医者,有拄着拐杖的老医工,还有几个穿着粗布短打的妇人——她们是去年医署“乡医速成班”的学员,如今也想凭本事拿个正经资质。

赵长史捧着登记册匆匆走来,压低声音道:“素问大人,方才接到各县上报,这次赶来考核的乡医足有两百三十人,比预期多了近一倍,考场怕是要再加两张案几。”

“加,不仅要加案几,还要多备些热水和干粮。”素问翻开竹简,指给赵长史看,“这次考核分三关,先考‘辨药识症’,再考‘实操施治’,最后考‘乡医守则’,每一关都得严把关,但也不能让乡医们受了寒、饿了肚子。”

辰时一到,考核正式开始。第一关“辨药识症”设在前院的空地上,三十张案几依次排开,每张案上都摆着十样药材和一份匿名的病症卷宗。李伯分到的案几前,放着晒干的紫苏、薄荷、细辛,还有一小包混在甘草里的断肠草——这是素问特意让人布置的“陷阱”,乡医在乡下行医,最忌辨错毒草。

李伯戴上老花镜,先拿起那包“甘草”,放在鼻尖轻嗅,又捏起一根放在嘴里嚼了嚼,眉头瞬间皱起:“这不是甘草!甘草味甘,嚼着带甜气,这草嚼着发苦,还有点麻舌,是断肠草!”他立刻将“甘草”和断肠草分开,又指着案上的细辛道:“细辛虽能治风寒头痛,但用量不能过三钱,多了会伤肾气,俺在雍城给张老栓治头痛时,每次只敢用一钱半,配着生姜煎服,三副药就见好了。”

不远处的案几前,年轻乡医周娘子正对着病症卷宗发愁。卷宗上写着“农户王二,晨起咳痰带血,午后发热,浑身乏力”,她咬着笔杆琢磨片刻,突然眼睛一亮,在答卷上写道:“此为肺燥咳血症,当用桑白皮、地骨皮各五钱,加粳米煮粥,每日一剂,忌辛辣油腻。”

素问走过去时,正见周娘子在答卷上补充“若患者家贫无钱抓药,可用田间的蒲公英煮水代茶饮,虽见效慢,但能缓解症状”,她忍不住点头:“周娘子这想法好,乡医行医,既要懂医理,更要懂百姓难处。”

周娘子抬头见是素问,脸颊微红:“去年听大人讲‘乡医要接地气’,俺一直记着。俺家乡下有户人家,孩子得了咳嗽,家里连两文钱都拿不出,俺就教他们用梨挖空了填冰糖蒸着吃,没花一分钱就好了。”

第一关考到午时,共筛掉了二十七人——有的把半夏认成了南星,有的误将“风寒感冒”断成了“肺热症”。素问让人把落榜的乡医请到偏院,每人发了一本《常见药材图谱》和《病症鉴别要诀》:“这次没考过没关系,三个月后医署会在各县办补考班,大家回去好好研习,下次定能通过。”

午后的“实操施治”关,设在医署后院的诊疗室。素问让人找来二十名“模拟患者”——有医署的杂役假扮的“腹痛农户”,有患了风寒的学徒假扮的“发热孩童”,还有一位真的得了关节痛的老嬷嬷。

李伯抽到的“患者”是个捂着肚子打滚的杂役,嘴里喊着“疼死俺了,吃了凉红薯就开始疼”。李伯先蹲下来,按住杂役的肚脐周围轻轻按压:“这里疼不疼?”见杂役摇头,又按向他的左下腹,杂役立刻叫出声:“就是这儿!”

“是肠痈初期,还好没耽误。”李伯从药箱里拿出三棱针,在杂役的足三里穴上轻轻扎了一针,又掏出一小包晒干的马齿苋,“这草在田间到处都是,回去煮水喝,每日两剂,再用热水袋敷肚子,三天就能好。记住,这几天别吃凉的、硬的,多喝小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