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渐渐西沉,把工地的影子拉得很长。周老收拾好工具,准备回家。秦斩让一名斥候牵着马,送周老回去,还特意让伙房装了一袋粟米,让他带回去给孙子:“这粟米是新收的,口感好,您给孩子熬粥喝。”
周老接过粟米,双手有些颤抖,他看着秦斩,嘴唇动了动,最后只说了句:“将军,明天我还来,帮你们看看窗棂的雕花怎么设计更合适。”
“好,我在工地等您。”秦斩笑着点头。
看着周老和斥候远去的背影,老刘拿着一张图纸匆匆走过来:“将军,您看!周老下午抽空画的门窗设计图,窗框边缘加了导流槽,窗棂上还画了柳叶纹,说这样好看又实用。”
秦斩接过图纸,上面的线条虽然简单,却处处透着贴心——导流槽的位置正好对着风向,能有效挡住寒风;柳叶纹的间隙不大不小,既能挡落叶,又不影响采光。他忍不住赞叹:“周老真是用心了。就按这个设计来做,辛苦大家了。”
工匠们齐声应道:“不辛苦!”
当天晚上,秦斩回到营帐,习惯性地打开系统面板。医署扩建进度已经从早上的55%涨到了65%,下方还弹出一条提示:“木工工艺优化完成,窗棂雕花设计确定,预计3日内可完成所有门窗安装”。
他靠在营帐的木柱上,望着窗外的月光,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白天周老忙碌的身影——那认真的神情,那不藏私的教导,还有提到孙子时眼中的温柔。秦斩突然明白,医署的建设,从来都不只是盖一座房子那么简单。每一块砖、每一根木、每一扇窗,都在悄悄拉近秦军和赵地百姓的距离。当百姓们看到秦军是真心为他们做事,看到医署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会放下心中的戒备,真正接纳大秦。
想着想着,秦斩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他知道,只要继续这样做下去,用不了多久,邯郸的百姓就会真正认可秦军,认可大秦。而这座正在建设的医署,终将成为连接秦人与赵人的桥梁,成为邯郸城里最温暖的地方。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秦斩就赶到了工地。没想到,他刚到门口,就看到周老已经到了,手里还提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块画着不同花纹的木片。
“将军,您来了!”周老看到秦斩,连忙迎上来,打开布包,“我昨晚在家琢磨了几种窗棂花纹,有柳叶纹、回纹,还有云纹,您看看哪种更合适。”
秦斩拿起木片,仔细看了看——柳叶纹清新,回纹庄重,云纹灵动,每一种都各有特色。他笑着说:“您的手艺这么好,不管选哪种都合适。不如咱们问问工匠们和来帮忙的百姓,听听他们的意见?”
周老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做的是给百姓用的医署,自然要听百姓的意见。”
很快,工匠们和来工地帮忙的百姓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人说柳叶纹好看,看着亲切;有人说回纹庄重,适合医署;还有人说云纹灵动,看着舒心。
讨论了半晌,周老笑着说:“不如咱们折中一下,诊堂的窗棂用回纹,显得庄重;病房的窗棂用柳叶纹,看着亲切;药房的窗棂用云纹,寓意药材灵气足。”
众人纷纷赞同:“这个好!这样既好看,又有讲究!”
确定了花纹,工匠们立刻动起手来。周老穿梭在工匠之间,时不时指点几句,遇到复杂的花纹,还会亲自示范。秦斩也没闲着,他帮着搬运木料,还时不时和来围观的百姓聊几句,问问他们对医署还有什么建议。
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希望药房的药材能便宜些,有的说希望医官能多教些预防疾病的方法,还有的说希望医署能给孩子看看病。秦斩都一一记在心里,承诺医署启用后,一定会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周老的指导和工匠们的努力下,医署的门窗渐渐安装完成。当最后一扇窗的柳叶纹雕花打磨完毕时,整个医署都显得格外精致。周老站在医署前,看着自己参与打造的门窗,眼中满是自豪:“将军,这医署,比我当年在宫廷做的任何一件家具都让我开心。”
秦斩拍了拍周老的肩膀:“周老,谢谢您。没有您,医署的门窗不会这么好。等医署正式启用,我一定请您来参加落成仪式。”
周老笑着点头:“好,好,我一定来。”
看着眼前崭新的医署,秦斩知道,距离医署启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而这座医署,不仅会成为邯郸百姓看病的地方,更会成为大秦治理赵地的见证——用真心换真心,用实干赢信任,这才是大秦统一天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