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琳、赵晓萱、赵晓阳身着统一的蓝色训练服,正跟着国家队教练进行最后的冲刺训练,每一个动作都透着拼劲。
16岁的赵晓琳扎着高马尾,额前碎发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脸颊。
她正在进行1500米间歇跑,步伐稳健如鼓点。“再加速!注意呼吸节奏,把步幅拉开!”
当她跑到第三圈时,教练握着秒表在终点线前喊道。
赵晓琳咬了咬下唇,手臂摆动幅度骤然加大,脚下的跑道仿佛都在随她的步伐微微震颤。
她的耐力本就远超同龄人,可即便如此,她从不敢松懈——她清楚,亚运赛场面对的是全亚洲的顶尖选手,半点马虎都可能与奖牌失之交臂。
一旁的短跑训练区,14岁的赵晓萱正专注打磨起跑技术。
“各就位——预备——”随着教练的口令,她迅速俯身,双手撑地,腰背绷成一张蓄势待发的弓,眼神锐利如猎豹。
发令枪响的瞬间,她猛地蹬地,整个人如离弦之箭般窜出,耳边只剩呼啸的风声。
她的100米成绩早已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可每次训练后,她总会主动加练起跑与弯道技术:“哥说了,细节决定成败,我可不能在起跑上输给别人。”
最惹眼的,当属10岁的赵晓阳。小小的身影混在成年运动员中,却丝毫不显怯懦,正反复与队友磨合4x100米接力的交接棒动作。
“手再往前伸一点,接棒时别慌!”队友耐心指导。赵晓阳认真点头,再次尝试时,动作流畅了许多。
训练间隙,他总会掏出哥哥给的小笔记本——封面印着竹编纹理,里面记满了手写的训练小贴士:“跑步时核心要稳,别耸肩”“接力交接棒前提前加速,给队友缓冲时间”。
他捧着笔记本反复翻看,那些字迹仿佛带着哥哥的温度,让他浑身都充满力量。
傍晚训练结束,三兄妹偶尔会凑到公用电话旁给赵国强打去电话。
“哥,今天我1500米又快了2秒!”赵晓琳的声音里满是兴奋;“哥,我交接棒终于不失误了!”赵晓阳的语气带着孩子气的骄傲。
赵国强在电话那头总是笑着回应,既为他们开心,又不忘叮嘱“别太累,按时休息”。
没过几天,厂里就会寄来包裹——新做的竹编靠垫透着淡淡竹香,折叠躺椅展开后稳固舒适,正是训练后放松的好物件。
随着亚运会开幕日渐临近,训练强度一次次加码。
他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不仅要为自己争口气,更要为国家拿回金牌,不辜负哥哥的牵挂、教练的指导,还有队友的帮助。
出发去雅加达的前一天,赵国强特意驱车赶到省体校。
他没说太多激昂的鼓励话,只是从包里拿出三个巴掌大的木盒,分给三个孩子。
打开盒子,里面是他亲手做的迷你竹编水车——叶片细细打磨,龙头栩栩如生,轻轻一拨,叶片便带着“吱呀”轻响转动。
“这水车能转,就像你们的脚步,”赵国强看着他们,眼神温和又坚定,“只要不停,就能一直向前。”
赵晓琳、赵晓萱、赵晓阳紧紧攥着木盒,指尖触到光滑的竹编,心里暖得发烫。
他们望着哥哥的背影,又低头看向盒中的小水车,眼里闪烁着无比坚定的光。
这场亚运之旅,是对训练成果的检验,更是少年们的追梦征途。
他们早已做好准备,要在雅加达的赛场上,让五星红旗因他们升起,让亚洲看见中国少年的热血与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