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难以言喻的振奋(1 / 2)

苏慕白接过毛笔之后蘸了蘸墨,随后铁笔银钩,笔走龙蛇。

很快,四句七言绝句跃然纸上。

春草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在写完了四句诗后,苏慕白在卷尾留名。

隆化二年冬月十二日,姑苏士子苏慕白赠李大人。

李守中看着苏慕白那行云流水的行书,可谓是大气磅礴。

这四句七言绝句,更是让李守中的心不争气的颤抖起来。

春草堂便是李府的正堂。

苏慕白这首诗便是在表示李守中执掌国子监,桃李满天下,贤名在士林之中广为传播。

对于李守中而言,歌功颂德的文章他见多了,也不会在意。

然而苏慕白这首诗可谓是文采斐然,假以时日,必然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到那个时候,李守中作为这首诗中的主人公,自然而然也就万古流芳了。

人这一生所求,说来无非名利二字。

即便是位置再高的人,也难以免俗。

纵观上下五千年,英雄豪杰如过江之鲫,又有几人能够在煌煌史册之中留下姓名呢。

但诗歌就有这样的独特的魅力,可以让人的名声传扬千年万年。

试想一下,若非李白所作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个汪伦,又何德何能在历史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呢。

要知道,汪伦只是一个知县,莫说是他,就以大明开国皇后马皇后为例子。

马皇后何等的德高望重,但整个明朝的官方资料之中,都没有记载她的名字。

连这样的人物都不能做到留名青史,但汪伦做到了,这不就是文学的力量嘛。

所以汪伦在得到了李白的赠诗有多激动,那么现在的李守中就有多么激动。

李守中此时看着眼前条案之上的宣纸双目放光,如视珍宝一般,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在勉强平稳了心神之后,李守中看向苏慕白很是坚定说道。

“贤侄,蒙你馈赠此诗,老夫心中甚是感激。”

“你放心,关于你行卷之事,老夫一定竭尽全力。”

“老夫执掌国子监多年,在京中也结识了许多的大儒高官。”

“老夫一定让你声名鹊起,名震京师。”

苏慕白见状连连摆手。

好家伙,看来自己这首诗对李守中的刺激相当之大啊,李守中跟打了鸡血一般,激动的难以言喻。

不过苏慕白倒也可以理解,毕竟人活一世,无非生前事,身后名嘛。

只要这首诗流传出去,那以这首诗的文采,必然被世代传颂。

后世之人每读起此诗,都会得知大乾有一位提携后进的李守中,乃是贤德之人。

这是何等的荣光。

不过眼下苏慕白还没有这么高调的打算。

“李大人,你的心情晚生可以理解,但京师之地,藏龙卧虎。”

“此番天南海北的士子齐聚京师,晚生也是担心树大招风,还望李大人理解。”

“行卷之事李大人愿意帮忙,晚生感激莫名,不过这首诗嘛,还望李大人暂时保密,至少等科举结束之后再流传出去,还请大人见谅。”

李守中听后自然是点了点头。

“对对对,还是贤侄考虑的周到,老夫也是太激动了,一时竟然忘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