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举曹都尉!”一人高声道,“孟德与黄巾主力多次交锋,熟稔其战法!”
另一人立刻反驳:“我推荐丁原!丁将军久镇并州,与匈奴周旋多年,轻骑袭扰正是其所长!”
“董卓将军曾为中郎将,常年与羌族交战,用兵狠辣,此等重任非他莫属!”
“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本初,威名远播,由他领军,黄巾必闻风丧胆!”……众说纷纭,争执不下。
就在此时,一直沉默的杨会老将军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老夫推荐讨逆校尉刘明。”
喧闹的大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这位白发老将。
杨会迎着众人的目光,缓缓起身,朗声道:“我推荐他,有三桩理由——
其一,刘明数次率骑兵与黄巾交锋过,每次都是大胜而归。
其二,刘明多次率骑兵攻伐黄巾,他所部却皆是百战精锐,正合袭扰作战的灵活之需。
且刘明本人虽职阶不高,却行事果决,在颍川之战中,他静观全局,显是早已对局势有了筹谋,绝非鲁莽之辈。
其三,刘明崛起时日尚短,名号未显,正适合隐于暗处行事。
若派成名将领,反倒容易被黄巾重点盯防,一举一动皆在其监视之下,何谈奇袭?
同时也能迷惑住黄巾,并会认为是个没有名气的小将!”
老将军话音刚落,厅内鸦雀无声。
众人细一琢磨,只觉这三点理由条条在理,无懈可击。
皇甫嵩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看向刘明的目光也多了几分郑重:“杨老将军所言极是。
刘明,这袭扰粮道与游击黄巾的重任,便交予你了!”
“诺!末将定不辱使命!”刘明抱拳领命。
皇甫嵩深知,将如此关键的任务交予资历尚浅的刘明,军中老将难免心存不服。
但眼下战局紧迫,杨会的分析句句在理,更重要的是这都是他之前打黄巾实实在在的战绩,他也很看好青山兄的徒弟。
议事重心随即转向阳渠防守部署,会议一直持续到傍晚,一套详尽的守城计划终于敲定:
其一,沿用曹操抵达阳渠时在南岸布下的防御部署。
其二,重点强化阳渠南岸的防御设施与战术配合:依托南岸高2-3米的夯土堤岸构建主防线。
这道堤岸本为防洪所筑,如今正好作为天然壁垒,可部署弓弩手俯射河面,步兵则依托堤岸列阵,阻挡敌军登岸。
阳渠上通往平城门的“平城门南桥”是唯一正规通道,两端已增设门楼与栅栏。
战时可随时拆除桥梁中段,或在桥面预设伏兵,迫使敌军涉水渡河。
而阳渠水深3-5米,汛期更甚,涉水难度极大,敌军一旦入水,便成岸上弓弩的活靶。
南岸堤岸与平城门城墙形成“高低呼应”。
堤岸守军依托河道阻击时,城上守军可从高处射箭支援,两道防线构成交叉火力网,大幅提升防御效率。
这套部署属于目前最可靠的方案。
同时历史上,公元190年,孙坚攻破大谷关后直逼洛阳城南时,董卓军正是依托阳渠南岸的同款防御设施,在此与孙坚大军展开了激烈拉锯。
如今汉军依样布防,无疑是借地利之便,为战局增添了几分胜算。
皇甫嵩指着舆图上的阳渠河道,沉声道:“此渠便是我军的天险。
守住这里,洛阳便稳了一半。
诸位务必依计行事,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众将齐声领命,厅内烛火映着一张张凝重的脸,一场关乎洛阳安危的攻防战,已在悄然酝酿。
随后众将散去,刘明返回寝帐,将会议定下的守城计划一五一十告知戏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