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只牢牢抓住旋门关、黄河双关等关键节点,确保能应对虎牢关黄巾主力与黄河迂回之敌。
其余关卡交由皇甫嵩派人参防,既彰显了自己“不专权、重协同”的态度。
也借皇甫嵩的军方威望稳固防线,更让刘宏看到他“懂分寸、知进退”的姿态,可谓一举三得。
这般部署,既守住了防务核心,又避开了朝堂猜忌的雷区,让整个洛阳防线在“将领各司其职、权力相互制衡”的状态下,形成了更稳妥的运转格局。
将洛阳七关的防务部署妥当后,刘明便着手准备返回并州。
他以“护匈奴中郎将”的主职为由,请旨前往雁门,一则履行镇守北疆的职责,二则为后续执行“四路援军调度”计划铺路。
随时准备从后方奇袭黄巾粮道。
同行的除了李秀宁、后羿、秦琼、尉迟恭及两千铁骑,还有新被册封为并州刺史的丁原。
二人同为并州军政要员,此番同行既能协调北疆防务。
值得一提的是,刘明的“八关总督”之职本就是战时特设,虽掌控洛阳门户,却并非常设官职。
刘宏绝不会让一人长期握住帝都命脉,如今防线初定,刘明主动请辞赴边,恰好顺了帝王“制衡兵权”的心思,也让自己避开了朝堂权斗的漩涡。
可就在离洛的前几日,两场风波却悄然袭来,为这段征途添了几分波折。
一是李秀宁的联姻风波。
二是董卓窥吕布。
李秀宁的麻烦,源于一场未完成的政治联姻。
她身为李渊长女,容貌出众且有将门之才,早在随军入洛时,便被李儒看中。
李儒想促成董卓与李渊的结盟,提出让董家才俊迎娶李秀宁,以婚姻巩固双方关系。
彼时李渊虽未明确应允,却也未拒绝,只待局势稳定后再作商议。
阳渠之战结束后,朝局稍缓,李儒便向董卓重提此事,董卓本就有意拉拢李渊,当即欣然应允。
可就在联姻事宜即将推进时。
李秀宁竟不在李渊军中。
经过调查反而常伴刘明左右,甚至还隐姓埋名加入了刘明的军队。
董卓知晓前因后果,顿时面露不悦。
此时他已官复原职,与刘明同为中郎将(董卓为中郎将兼西凉太守,刘明为护匈奴中郎将)。
论官职平起平坐,便先派人去刘明营中交涉,想让他“识时务”地将李秀宁送回,免得伤了两家和气。
可刘明哪里肯依。
是个男的,怎会将自己的女人拱手让人?
面对董卓派来的使者,他只装糊涂,一会儿说“军中确有位勇武的李姓亲兵,却不知是李渊大人之女”。
一会儿又以“军务繁忙,兵员调度需按规矩来”推脱,硬是让交涉无疾而终。
使者空手而归,董卓见状,索性亲自登门。
而李渊作为李秀宁的父亲,此时也陷入了两难:一边是能为家族带来助力的董家联姻,一边是女儿真心倾慕的刘明。
刘明的名声已是响彻大汉,这等大汉新星。
加上他看着女儿提及刘明时眼中的光亮,又想到刘明如今在朝中的声望与战力,心中早已偏向后者,只是碍于董卓的颜面,迟迟未敢明说。
随后董卓与刘明产生了爆发。
随后董卓就派出麾下第一大将张归霸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