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哈哈哈,大明 > 第64 章 起风了

第64 章 起风了(2 / 2)

“当真”

“我骗你做什么,完了,我数到哪里了......哎呦喂.....”

军户们看到了希望,所以都在议论纷纷。

余令的所作所为虽然让卫所的武官心生不喜,但军户却满心欢喜。

因为他们是受益的,自然全力支持余令。

此刻的余令没有去过问库房那边情况如何,过了年之后再匯总,只要有差额,没有人补,那就杀。

余令觉得自己像个变態。

总想著用最简单,最暴力的法子来快速的把事情做完。

因为,玩心眼实在玩不过他们,只能玩规则,用规则说话。

余令此刻在校场。

按照先前说的,余令要在今日检查一下卫所的战力如何。

这一直是余令心心念念的事情,今日终於实现了。

三箭定考就是一个基本的考核。

所谓的三箭定考並不是射出三箭,然后看准头如何。

三箭定考定考其实是个大统称,分別考马箭,步箭,和器械操作。

也是武举考试中的一个类目。

武举的选拔就在卫所內,卫所的校场就是考场。

但如今的大明基本没有人考武举,因为实在太难。

因为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

很多人第一关都过不了,都能靠读书识字考策略了。

为什么不考一个文官。

最根本的原因是,紧要的武官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

而且很多武官都是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

到现在,武举选將只是个补充形式。

而且,六年才考一次。

很多人过了那个合適的年龄,就算能过策略,弓马就过不去了,身体吃不消。

考核开始,余令瞬间失望。

赵千户第一个考,马箭六射中二,上靶率不过半,这明显不合格。

步箭九射中七,这个倒是合格。

赵千户的成绩一般,余令却是一点都不敢笑。

人家赵千户在顛簸的战马上箭六中二。

自己若是上马,六射能中一就已经烧高香了。

如果把箭靶放在一丈之內……

余令倒觉得自己可以试一下。

器械操作就是考验气力,有硬弓、舞刀、举石。

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

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

见赵千户全部完成,心痒难耐的余令也下场了。

望著余令抱起三百斤,望著余令那扎实的马步,赵千户猛地瞪圆了眼睛。

这他娘的是读书人

肖五觉得有趣,也下场了,也抱起了三百斤的石锁。

看他的样子,他比余令还要轻鬆,赵千户看的出来,这个肖五根本就没练过,全靠蛮力。

放下石锁,肖五忍不住嘟囔道:

“没有大慈恩寺的那个钟重,小臣应该来试试,我觉得他能把这玩意抱著跑。”

成绩不好,赵千户有点不好意思。

余令倒觉得这个成绩不错,已经很厉害了,宽慰道:“很好了,真的!”

赵千户不知道余令是在夸讚自己,还是在笑话自己,笑了笑,没说话!

“卫所有多少匹马”

“三百!”

“这么少”

赵千户闻言赶紧道:“不少了,有的卫所不足一百匹!”

“为啥”

“因为岁赐,我们要给蒙古韃子钱,我们向韃虏买马,除了给予马匹的价格以外,还需给予抚赏费!”

“朝廷出一部分,地方出一部分,可地方没钱,上头又逼得急,就只有卖马了,如此......”

余令懂了,只有无奈的苦笑。

岁赐二字带了一个赐。

虽然是为了拉拢蒙古各部而进行的一种赏赐,说到底还是钱买和平。

……

余令在无奈的苦笑,望著

“总督,今年要结束了,韃子已经在派人催促新的一年的岁赐了!”

刘敏宽沉声道:“还是按照封贡八议的规定走么”

姜槐道闻言起身道:“涨了!”

“多少”

“市赏岁以二十三万八千两!”

刘敏宽闻言怒声道:“得寸进尺!”

姜槐道闻言无奈道:

“大人,亲近我大明的三娘子过世了,她的长孙卜失兔继承了顺义王,三娘子的多个儿子不服他,他自然需要钱来招兵买马!”

刘敏宽点了点头:“拿章程吧,找一个可靠的官员去见顺义王,这岁赐不能涨!”

议论声又响起,半天没头绪,先前这件事都是太子太保郑洛带队去完成。

如今他死了,大明就再也没有了一个比他更懂蒙古的大明官员。

“下官举荐余令余守心!”

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数十位官员抬起了头,这个余令是谁

刘敏宽眯著眼望著姜槐道,忽然道:

“无私心”

“总督,下官不喜欢他跟著阉人罢了,说句难听的,真要有私心,下官一句话就能让他万劫不復!”

刘敏宽盯著姜槐道,想从他眼睛里看出些什么。

可在刘敏宽他心里,他也觉得余令合適,在姜槐道没开口之前他心里想的也是余令。

一个人烧死了那么多人,心智过人,胆气过人。

见顺义王是去谈条件的,所以必须满足这两点。

刘敏宽再度扫视眾人一眼,低声道:

“再议,会议散去之后其余两司也要举荐一人,记著,要心智过人,胆气过人,身体必须好!”

眾人闻言,齐声应道:“是!”

(《皇明经世文编》:一年之赏、为数不可胜计。

大同每年马价十万两、抚赏二万二千两、自三十八年至今五年、应该马价五十万两、抚赏十一万两。

山西每年马价四万两、抚赏一万四千两、自三十八年至今五年、应该马价二十万两、抚赏七万两、若使虏王不为爭家、一时补贡齐到。则帑藏为之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