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府座落在大桥镇的老街,占地足有上百亩,是个很古老的宅院。
前两次曾嬷嬷都是直接把杜浩然带从后门进,直接到大厨房结了账就走人。
虽说有见过曾员外一次,那也是在偏厅,只是寒暄了几句,不说喝茶,连坐都没坐下来就走了。
这回杜浩然专门先知会了曾嬷嬷,让她给曾员外传了话表示自己有事相求,才得机会从侧门进来。
曾府青砖灰瓦结构,不是一般的四合院,院墙都是加高的。
一路进来看见的人不多,但是戒备森严,每层门都有黑衣人值守,看着不像一般的小厮,反而都是体态挺拔有力应该是有懂点拳脚的。
杜浩然一看就知道,曾府的后面可不是光有个镇长女婿那么简单。
曾嬷嬷叫杜浩然在偏厅里稍等,还跟他说曾员外好说话,让他有什么就只管说,然后就往外忙去了。
过了足有一盏茶的功夫,走出来一个穿长衫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杜浩然恭恭敬敬地叫了声“管事”。
“叫我曾伯即可,跟我来吧,老爷在前厅等着呢。”
杜浩然谢过就紧跟其脚步去,也不好东张西望。
虽说前世参观过不少老宅,杜浩然也不禁感叹世家大族的财大气粗。
这座老宅是里外三层,建得严严实实的,安全防护不是一般的级别,没人带着应该都转不出去。
重视安全,但是也局限了宅子的美观和适用性,除了走过的一些围廊会摆些花草,其余基本都是石板路,道路也不宽敞像个八卦阵,一路基本没有多少绿意,更显它的肃穆庄重。
曾府怕是得有两三百年的底蕴,有这样的底子肯定背后助力不小,而且得有强大的财富支撑。
偶尔路过的下人都规规矩矩地侧身低头避让,而且不会发出一点声音,应该都是府里的老人。
曾伯领着他过了第三道随花门,只见那里两边站着两个小厮,曾伯不再往前,而是示意他跟着小厮走。
往前再走过两座庭院,最后终于在一个圆形拱门前停住。
拱门上书“集福堂”三个字,这应该就是曾员外的院子。
以杜浩然对曾府的了解,曾员外已经五代同堂,据说除了庶长女嫁在大桥镇,还有一个庶子娶了本地一个乡绅的嫡女留在了大桥镇,其余的已经分散到了香洲郡的各地,亦官亦商,家族庞大,主要还是以香洲郡为据点。
曾府在大桥镇的口碑挺好,极少传出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传闻,也难怪人家能够传承那么多代,说明门风具是好的。
另有小厮看到他们马上进去通报,不久出来一个五十左右的男子,也是青衣长衫,不过看得出来面料做工都比刚才的曾伯来得要好,而且一眼就看出是极精明的,小厮介绍这是曾管家。
杜浩然鞠了一礼,曾管家也不说话,抬手示意他往里走。
“老爷在前厅吃饭,你进去,不要喧哗。”
集福堂的院子是经过精心布置的,绿意多了不少,前厅特意种了不少黄金竹还有不少绿植,两棵大树怕是也有上百年历史了,树冠非常大,夏天一定非常阴凉,只是秋天叶子有点泛黄了。
一米八的饭桌没想到只坐了曾老爷一人,旁边也只有两个小厮伺候,没有杜浩然预想中的莺莺雀雀相伴,也没有小辈相陪的那种画面。
杜浩然俯首下跪,叫了一声:“曾老爷,小人杜浩然。”
“你起来吧,听说你也是读书认字的,还懂医术,不需多礼。”
老爷中气很足,声音洪亮,语气里没有压迫感,听着确实是好说话的。
曾老爷面前摆的都是白粥小菜,素菜为主,这会已经停了筷子,在小厮的伺候下漱了一下口,站起来往旁边去。
“过来陪我喝两口茶。”
说着自顾自地往偏厅去了,这老人家也有六十好几了,但是腰杆挺拔、不胖不瘦,没有那种地主富户的油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