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2 / 2)

“我服什么你快举呀。这么多人都等着看呢。你要是举不起来就算你输了,你得听我的。”

“我已经举过了,你没看见刚才我就是把自己举起来了。”

“哄”众人一片惊呼。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人家张宪用两只手撑着地可不是把自己整个人给举起来了吗虽然说这里面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但倒立显然是自己举起自己唯一的办法官兵们只有叹服张宪脑子好使主意多,却没人认为张宪是在耍赖。包括蛮牛也是如此。

蛮牛红着脸梗着脖子愣了半天,最后扑通往地下一跪,“大人,小人愿意当您的马前卒,跟着您混饭吃”这小子倒是个直肠子,输了就是输了,并没有胡搅蛮缠不认账。张宪一看,就更喜欢他了。

“好,好兄弟快起来从今往后你就跟着我了。”

蛮牛乖巧的起身站到了张宪身后。收了这么一员身高体壮的猛将,张宪心里别提多痛快了。告诉大家伙儿,带上缴获的军马返回牛头山张俊的大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到,他得尽快回山

张宪带着他的部队押着两千匹军马回了牛头山,张俊还在浦江县修整,等待朝廷下拨的军粮物资,其中也包括那两千匹军马。这一天,张俊刚吃过午饭想睡个午觉,突然有副将来报告,说是从泉州调拨过来的那两千匹军马走到小桥被强盗给劫了

强盗劫了两千匹军马张俊闻听气得把桌子给掀了是哪个笨蛋押送的军马送军马都能被劫,这押运官得多饭桶呀副将报告,说押运官丢失了军马之后,人已经失联了,估计是怕担责任潜逃了

传令通缉不行,我是军队的指挥官,没权利发通缉令通缉罪犯。最初的怒火过去之后,张俊想起了自己的职责。“把消息通报给绍兴府,要求绍兴府上报大理寺,发下全国通缉令,通缉抢劫军马的罪犯以及负罪潜逃的押运官”

其实这些都是走过场,张俊心里明白,抢军马这件事没别人,肯定是牛头山张宪干的南宋匪患虽多,在这附近上规模的、并且有能力从押解官兵手里抢走两千匹军马的,除了张宪还真没别人

张宪抢了他的军马那就等于是向朝廷宣战了作为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可是从不缺少战斗的勇气当初面对凶残的金兵他也没有退缩过,现在当然更不会。你宣战,我便战命令部队整理行装,今天就起程杀奔牛头山,剿灭张宪匪帮

这次再行军可就和以前不一样了。从临安到浦江这段路,张俊走了差不多半个月,剩下的那一半路程他只用三天就走完了。就这还不是最快的,要换成急行军的话,宋军能朝发夕至,一天之内就赶到牛头山

三天之后,张俊把连营扎到了牛头山脚下。这时候,婺州的通缉令有结果了,婺州知州查出了盗马贼的蛛丝马迹,并且有人落网了这伙儿贼人就是在婺州横行了两年多的强盗团伙五人团。

当天,就是五人团领着他们的手下一百余人拦路抢劫军马。结果五人团的大部分土匪都死到了押运官兵的手里,只有零星少部分逃脱,婺州官府已经捕获了其中的三人。据说,这三人中有一人是五人团匪帮的五名首领之一。

这份公文写得没头没尾莫名其妙。五人团既然被官府的押运队伍重创,那他们是怎么把两千匹军马抢走的那不是一匹两匹,那是两千匹,人少了根本就带不走

估计是婺州知州只查出了这么多,军马的下落他还没查出来。由于这件案子牵扯到了清河郡王张俊,婺州知州不敢拖延,他怕张俊再找朝廷奏本说他玩忽职守,所以呢,这位知州老爷就查出多少汇报多少了。

张俊一看就明白了。他领兵打仗这么多年,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没遇见过不就是两伙儿强盗一起抢军马,结果五人团和官军拼了个两败俱伤,张宪捡了个便宜,把军马给得到手了嘛。这就是所谓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兵法上有这一条呀

张宪呀张宪,你不仅对抗朝廷,你连同是强盗的同类都算计张俊很不齿张宪的为人。他却忘了,军队打仗从来都是以取胜为目的,为了胜利往往不择手段。他张俊打仗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张宪是领兵的大将,耍个花招、使个计谋那不是很正常嘛。

扎好了连营之后,张俊写了一封书信,派一名能言善辩的队正上山,把信送给张宪。

张宪在聚义厅接见了这名宋军队正。那对正似乎知道张宪以前的历史,见了面之后以参见长官的礼节对着张宪行了个军礼。

第四十五章 无敌蛮牛

张宪让宋军来使坐下,他拿过书信当面展开看。其实这种信看不看都一样,无非就是劝降、威胁、再加上宣战。张宪从头看到尾,信里的内容也没出了这老三样。

看完之后,张宪笑呵呵的把书信往旁边一放,他问宋军队正:“你们郡王身体还好吗”

“啊”队正吃了一惊,他没想到张宪会关心郡王的身体状况。“我们郡王身体十分健康。多谢张将军问候。”

“唔,健康就好呀。想当年,我也曾和郡王一起抗击过金兵。当时郡王就是一方军队的主帅,我那时不过是郡王帐下的一员偏将。一晃这么长时间过去了,郡王如今还能亲自领兵出征,果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呀。”

两个人就这么随意的聊了会儿天,张宪只讲以前的故事,根本不提现在的两军对垒。宋军队正对于张俊和张宪过去的交情是完全不知情,他也插不上话,只好耐着性子在旁边听着,还得时刻面带微笑,时不时地点头表示赞许。

交谈进行了大约二十分钟,一杯茶喝完,张宪让文书帮着写了封回信交给队正带回去面呈张郡王,这次的例行见面就算结束。

第二天上午辰时刚过,牛头山脚下鼓声咚咚、喊杀声震天,宋军正在山下讨战张宪率领牛头山众将带了两千喽啰兵点炮下山迎敌。

咚咚咚三声炮响,两千喽啰兵呐喊着冲下山坡。到了平地之上兵分左右,雁翅形排开。左边是徐庆、马文、李奇,右边是乔握坚、赵俊、蛮牛,在众将拱卫当中,张宪居中端坐于马上。

拢目光仔细观看,不看便罢、看罢张宪不免倒吸一口凉气。就只见对面的宋军人如虎马如龙杀气腾腾,宋兵宋将摇旗呐喊精神抖擞。又高又大的旗帜有两面,左边旗上绣了个大大的张字,右边旗上写的是五个字,大宋靖国军一面旗上写的书主帅是谁,另一面旗上写明军队的名称。

在这两面主旗之下是无数小一号的旗帜在随风飘扬。再配上杀气腾腾的宋军,这可谓是旗幡招展、绣带飘扬,刀枪耀眼、铠甲鲜明,张俊果然带来了一支出类拔萃的精兵

相比之下,牛头山的部队不仅在精锐上比不过人家,并且在人数上比人家也差老多。张宪从牛头山带下来了两千人,张俊那边站的最少超过两万人张宪心里禁不住有点儿打鼓。张俊这老东西带的兵比自己多十倍,这场仗可不好打。

钟鼓齐鸣处,宋军队列中涌出来一群战将,看人数最少超过五十名张宪这边连他自己总共六员将,和人家一比,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在众将簇拥当中有一副黄罗伞盖,黄罗伞下有一人骑白马、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