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北部假都尉,统帅所有骑兵和步兵收复柳城;调一位中级武将替代徐荣任骑兵军候。
会后,高顺派一名中级武将带领十名初级武将任徐荣的亲卫;派两位中级文官,各带五名初级文官作为徐荣的长吏,分别负责军事、后勤以及行政事务。
当天下午做出发准备,徐荣首先召开军事会议,安排任务;随后,各级军官根据要求进行备战,骑兵检查马匹、武器、铠甲等情况,步兵也进行了类似的核查;不合格的武器、马匹等进行替换;长吏和负责后勤运输的步兵军司马准备粮草辎重等事宜。
第二天一早部队出发,先是一曲骑兵在前探路,随后两曲骑兵把步兵和辎重车队保护在中级,左右还有不断巡逻的骑兵和斥候。
柳城与阳乐城仅有几十里路的距离,当天下午便到达柳城南3里处扎营。
离乌桓人的城池这么近扎营,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营地在乌桓人占据的地盘上,随时有被乌桓人包围的危险。
乌桓人早已得到汉军来袭的消息,大部分人都带着牲畜返回柳城内避险,不过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乌桓人被阻在城外。
在骑兵的保护下,步兵抓紧安营扎寨,就怕这时候乌桓骑兵来袭。
阳终对高顺派刚提拔的一军候领兵出战,内心非常不满,徐荣在这里从军近十年,一直默默无闻,毫无作为,高顺一来就把他提拔为军候,随后让其带领所有的军队,实在是太冒险了。
辽西郡都尉和长吏等人,对高顺的决定暗自腹诽,征北将军用兵不过如此,竟然飞速提升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出征,真是自不量力,若是乌桓人如此容易对付,还能让他们留到现在
更多的人是对徐荣充满了嫉妒心理。
李强也很不理解,对徐荣的信心不大,问道:“将军,徐荣是不错,不过离担任北部都尉还有些欠缺,咱们是否去支援一下”
高顺解释道:“任何将领都要有一个成长期,都需要经过一定的锻炼,否则根本无法成长起来,咱们不能去现场,否则会给他太多的压力,会适得其反,咱们在阳乐城呆着,保证出不了大事的。”
徐荣见高顺和李强并没有跟去,心里对高顺充满了感激之情,决意要把这次战争打好,一定完成对高顺的承诺,占领柳城,消灭柳城乌桓部落,绝不能辜负了高顺对他的信任;对当时穷苦出身的人来说,这样的机会终生有一次已是非常难得了,若是失去了这次机会,他今生再难有崛起的机会了,所以徐荣小心谨慎,把一切事情安排的非常细致周到。
柳城的北部是渝水河,向东是阳乐城,城南门不远便是徐荣的军营,唯一逃生的路线是沿渝水河南岸向西逃跑。
现在是雨季,河水暴涨,城内的乌桓人即便向西逃出柳城,也无法短时间内过河,很快便会被大汉骑兵追上,逃掉的可能性很小。
汉军在扎营时,乌桓人没有出击,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随后,徐荣派出骑兵不间断围绕柳城巡逻,把乌桓人围困在柳城。
正文 第218章攻心战术
感谢书友:林子的打赏,谢谢
谢谢每位跟读的书友,以及投月票和推荐票的书友,谢谢你们
城内的蹋顿心急如焚,现在是部落最虚弱的时候,汉人竟然落井下石,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
整个部落所有骑兵还不足四千人,这还是把从十六岁到六十之间的所有男性都算上,现在还有一部分人被阻隔到城外,城内的军事力量更加薄弱。
若是突围,能否逃出去先不说,城内的老弱病残肯定会被汉人屠戮一空,这种情况下,骑兵是不会跟随他冒险突围,而把城内的家人留给汉人。
若是不突围,孤城难守,必会被汉人困死在城内,柳城早晚会被汉人占领。
无论如何选择,他都不能摆脱部落面临的危险。
这种危局不仅他看到了,部落长老等人也看出来了,而且那些老家伙看的更长远。
乌桓人的优势是骑兵,来去如风,行踪缥缈不定,被围困孤城,便是死路一条。
让他们为难的是,自从丘力居战死后,部落士气低迷,现在突然被围城,士气更是降到了最低点。
最让他们担心的是乌桓人不善于守城,以往都是他们进攻汉人的城池,这是有史以来乌桓人第一次被围困,如何守城任何人都没有经验。
城内汉人数量与乌桓人的数量相差无几,这又是一不稳定因素。
而城内的乌桓人更是人心惶惶,这个季节是放牧的季节,城内只有很少的饲料和粮食,若是被围城日久,粮食耗尽后,只能宰杀牛羊充饥,不过在粮食消耗完之前,估计便有大批牛羊被饿死,而这个季节根本无法长期保存牛羊肉等肉食。
再者说了,要是牛羊马匹等被宰杀一空,他们以后如何生存冬季来临,他们也是死路一条。
现在汉人不急于进攻,肯定是打持久战的准备;战争打的便是消耗,时间消耗,物资消耗,人口消耗,汉人能耗的起,而乌桓人耗不起。
柳城内的乌桓人不出城作战,徐荣也不急于进攻,先派出一曲骑兵扫荡周围的乌桓放牧群和邑落,牛羊马匹等财富全部没收,胆敢反抗者全部被杀掉,不反抗者集中押回军营,等待战后处理。
步兵在骑兵的掩护下,沿着柳城四周道路上挖掘陷马坑,设置铁蒺藜、鹿角等路障,避免乌桓人突围。
被押送回来的乌桓人越来越多,徐荣没有让他们吃闲饭,而是命令他们围城挖出一条宽阔的深沟,引入河水,使得柳城成为一座死城。
至此,城内的乌桓人大为后悔,若是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的冲出城池,与汉军进行野战,多少能拼死一些汉军,总比这样被困死光荣多了。
完成布局,仅仅用了六天时间,随后,徐荣派人在城四门高喊:“投降不杀”
“投降不杀”
城外巨大的呐喊声,城内之人听的非常真切;此举使城内乌桓人士气更加低迷。
并让人拉出条幅,上便用巨大的字体注明:投降不杀,否则屠城
城内的人更是人心惶惶,若是被围城日久,柳城早晚会被攻破,而他们相信汉军绝对能做出屠城的举动。
最提心吊胆的人便是蹋顿大王了,他不仅担心城外汉军的进攻,更要提防城内乌桓人的造反。
那些长老反而不是很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