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8(1 / 2)

低矮的登州城墙跟个病入膏肓的老头子那样,颤巍巍的站立在岸边上。

港口也是狭小破旧的很,毛珏的风帆战列舰居然还进不去,只能是停靠在外海一座岛屿边上,然后乘坐大福船靠拢岸边上。

在这儿也不打算停留多久,毛珏干脆就把素衣留在了黑珍珠号上,带着几十个亲兵部下登陆了,刚一下船,一大群衣衫破烂的穷苦人却是哗啦的一下子围了过来。

“官爷老爷行行好,有什么吃饭的活计,给俺们点吧”

几个还算是身强体壮的围在前头,不断的鞠躬作揖,那口音,却是让毛珏感觉到十分的熟悉,这头毛槊有些恼火的想要挥鞭子驱赶,让他伸手拦住了。

“诸位,本将没什么货物要搬”

看着毛珏做了个揖,这蓄苦人禁不住面上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却也不敢埋怨什么,又是提不起力气混混僵僵的向港口边上那衅屋子走去,不过毛珏却是伸手拽住了一个算是为首的,愕然的开口问道。

“听口音,你们也是辽人”

“将军也是辽人”

一听这话,那个为首的家伙顿时变得激动起来。

登莱巡抚孙元化和东江不对付,毛珏也没心思进城去拿他的热脸贴人家冷屁股,干脆打发了毛槊拿着他的印信进登州去换公文关防。

因为要走水路,船上带了不少粮食,毛珏下令搬下来些,就在这港口生起火来,借着海水清煮起玉米棒子来,那股子香味勾的一个个饿了许久的穷苦人犹如遇到磁石的铁钉那样,口水津津,也顾不得烫,抱着那汁水淋漓的棒子拼命啃着。

坐在墙角,一个才五六岁的孩子瘦的犹如芦柴棒那样,干瘪的手让毛珏想起了后世摄影师镜头下的非洲灾民,把一棒苞米啃的干干净净,还意犹未尽的咬着中间的苞米芯。

这一幕触目惊心的同时,也让毛珏庆幸,幸好素衣没有同行,不然这妞还不得哭的像个泪人那样。

“多谢将军多谢将军”

刚刚拉住那个汉子还是个孝子,没有把到嘴的食物先啃了,反倒是送进那衅房子里,毛珏看着他把玉米塞给了个瘦弱的老太太,两人推脱了几下,这汉子干脆赶紧跑出了窝棚,却是直接跑到了毛珏身旁,狠狠地跪在地上就是磕了几个头。

“行了,都是家乡人谁能不帮衬一把赶紧起来”

伸手硬把这个汉子给拽了起来,看着他窘迫的模样,毛珏又是满是愕然的问道。

“你们,这何至于沦落到如此啊”

“将军,一言难尽啊”

辽东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末时候,已经是丁口繁盛,在册户籍差不多能有二百万人口,担根据历朝历代隐户,奴婢不入户籍的那个尿性,三百万人口到四百万人口都是有可能的。

可是辽东战事一起,人口最稠密的辽沈大平原被后金占据,足足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辽阳之战,努尔哈赤就屠杀了七万人,加上熊廷弼,王化贞广宁之败,大量辽民躲避战火,逃回关内,辽东镇隶属山东,这儿的人口多移民自山东,所以几十万辽人逃到了山东。

不过大明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是多灾多难,山东的土地兼并亦是到了个极端,世家富豪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本地人都缺乏耕地,更别说他们这些外来户了,并且两百年时间,那种乡土情也是淡泊的差不多了,绝大部分辽人根本没人收留。

甚至不少山东人还把辽东战乱的罪过怪到这些辽人身上,双方更是矛盾层层,辽人在这儿的生计亦是愈发的艰难。

这个人叫杨猛子,像他这样能窝在登州,在港口当苦力脚夫,赚取一份勉强填饱肚子的糊口粮的,已经算是好的了。

“将军,咱们辽人苦啊俺们一个村子四百多人一起逃难,半路上跑散,病死的就有一百多,这些年,困饿而死的又是二百多就剩下这几十个了”

回望着窝在一处,啃着玉米的苦兄弟们,还有瘦成干的老娘,这杨猛子实在是忍不住的唏嘘着。

“像你们这样的辽人,附近多吗”

“别的地方俺不知道,咱们登州,至少有三万多吧孙巡抚仁慈,招了三千多辽军,剩下的不是像小人这样在港口帮着搬搬军粮货物,饥一顿饱一顿,要不就是在乡下给那些本地人当佃户,混口饭吃”

家乡沦陷,背井离乡,寄人篱下,这种滋味,换是谁估计都苦不堪言,跟着毛珏坐在一边的木头上,难得有个人倾听,杨猛子又是吐苦水那样详细的叙述着,听的毛珏摇头的同时,又是捏着下巴思索了起来。

好一会,毛珏这才抬起头来,很是凝重的注视着这个干瘦的关外汉子。

“你们敢当兵不”

第一百六十七章辽人归辽

还真如毛珏所尿,这孙元化很不鸟自己,毛槊进城第一关就卡住了,递了半个时辰的名帖这才好不容易进了巡抚衙门,结果府里的下人又是脸皮子都懒得动弹模样,懒洋洋告诉他,孙大人下去视察去了,至于啥时候回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交换关文,不知道

总之,你等着吧

要是原来,估计毛珏也得急得火次撩的,跳着脚直骂娘,可在港口遇到杨猛子一帮辽人,却是为他找了些有意义的事情做。

大福船一条一条的轮流靠向岸边,从辽东带出来,本来想当个稀罕玩意贩运到江南的玉米棒子地瓜土豆也是一袋子一袋子被搬上岸,就屯在了这处港口的破仓库中,作为辽民的活命之粮。

这儿倒是要感谢孙元化,守卫登州不少都是辽人中招募的辽军,毕竟同是天涯沦落人,老乡不对老乡开枪得知这些粮食毛大人是赈济辽人的,登州东营游击刘修德特意派了一百多人来这儿保护这儿,还派人四处帮忙,联络散乱的辽人过来。

这明末乱到了什么程度,毛珏算是见识到了,得知有粮食上岸,还是这些寄居的辽人手中,这些天附近庄子的本土大户居然连续派出好几股人来抢夺,幸亏这一百多辽兵,就在这秃荒滩上打了五次群架,这才把他们全都给干了回去。

这么一打也算是打出了威风,一股股辽人也是闻讯从四面八方向登州聚拢,几天时间,居然聚集了两万多人。

辽人在大明的生存状况,毛珏又是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五十岁以上的老者几乎没有,孩子亦是少的可怜,就算有也是一个个瘦的皮包骨,妇女穿着破烂的衣服,满脸的沧桑,有些才二十几岁的已经是四五十岁模样,这些辽人怀着忐忑的心情逃离了家乡,想要得到同胞的帮助,然而迎接他们的,冷漠,排斥与奴役。

东江的兵源已经枯竭了,这次下江南,毛珏是奔着传说中的戚继光义乌兵去的,只不过在这儿遇到乡土之人,怎么能袖手旁观,绝大部分携带来的粮食还有布匹,毛珏是都给这些辽人撂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