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也不再坚持,于是给了掌柜的多块碎银,对他道,大堂里的酒水都由他包了,还要再拿嫩鸡,烙饼出来吃。随后与官杨成一起上车,半个多时辰抵至总兵府。
总兵府,是一处山坳里头,只有一条荒道通入。沿路还有木寨把守,一关关过了,才见一排排低矮的房屋。房屋里头,有一个大坪,大坪背后,是一幢大房子,上面这才写着“总兵府”三字,徐清等人就进了大房子。
一般而言,徐清过路,直接住客栈就是了,不会惊动地方官府,现在有朱一浆主动来见,自然是不会拒绝的。徐清也不怕他有歹意,总兵府虽有驻兵,但凭暗河的手段,来一个斩首还是轻松的。
况且徐清在客栈听说有客商失踪的事,怕沿途有大盗,他虽不惧,可在荀雪儿等人面前杀人,毕竟不好看,而且自己儿子在这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徐清不太放心,为了自己路上安全,也为了出这么大的事,自己不能袖手不管,再加上此事似乎和钱塘的那一桩事有关,于是他准备趁此机会找问一问朱一浆。
朱一浆是武官,但是总兵,想必手下也有一番侦探闻风的本领。
朱一浆令手下亲兵安排好徐清一行人的住宿,只是一间几人睡得兵房,但是独立一幢。那亲兵还抱来干柴,在屋内升起了大火,干净暖和自不用说。
不久,朱一浆换了官服正装,带领这手下一帮将领来见徐清:“不知徐刺史莅临敝地,有失远迎,下官已在堂内设下便宴,为徐刺史接风洗尘。”
徐清要与他说事,就答允道:“好,打搅了。”
于是徐清和朱一浆一齐来到大堂,堂内站着副总,把总,主簿,伙长,队正,满满一大堂的人,也都是穿着官服正装。
徐清笑着问道:“不说是便宴,各位如何穿公服呢”
朱一浆几人道:“徐刺史文成武就,安民破案,我等都是心生佩服、敬仰,故而穿公服。”
徐清道:“无妨,我受皇命回京述职,圣上留时日多了几个月,故而远绕游玩来的。不巧路过此处,一会我还有事要借重各位。”
朱一浆等人听了都是大汗,别人受皇命召入京,最多一月多余,就是多了一月,他们还要快马加鞭恨不得飞去皇帝陛前。你倒好,多了几个月空闲,还能到这余杭来玩。是说你圣眷优渥,还是恃宠而骄
不过,他们没有道徐清不是,而是愈加对徐清的佩服更甚。不过一听借重二字,他们心里会意道,难不成徐刺史为官清正,没有盘缠游玩了,是要借钱来了。
于是几人借着屋后出恭的时机,吩咐下人立即去打点一份丰厚程仪来。
众人重新入座,桌上先只有一盘果枣,桌边一个侍女守着热水准备烫酒。有人进来,禀告可以开席,朱一浆向徐清告了一声,徐清点点头。
整个大唐,除了徐清家里的菜,几乎就只有蒸煮二法。菜肴就流水般送上,也只不过鸡鸭鱼肉,整个的、片块的换着上。滋味嘛,就不能多赞,这也是徐清不带荀雪儿她们来的原因。
朱一浆在旁一个劲说,山野地方,倒是简慢了徐刺史。
席间酒过三巡,徐清就开门见山地道:“我听闻附近州县,发生不少商旅失踪之案,数年人已有百人不知音讯,可是真的”
徐清突然来这么一着,朱一浆听了徐清的话,猝然一惊,手中的筷子吧嗒一声掉落在桌上。其余主簿,把总也都是面上疑惊。
朱一浆尴尬地咳了一声,然后对徐清问道:“敢问徐刺史,此事是何处听说的”
徐清察言观色,看他这个表情,心道此事必有不同之处。也知对方十分心虚,如此情景下,自己若说在路上客栈听说,恐怕就吓不住他们的。
徐清也是咳了一声道:“本官受命回京述职,绕路到这偏远江南,其实也不全是游山玩水。”
听了徐清的话,众人脸上都露出惊惧的表情。古往今来,官场之上,最不缺的欺上瞒下的。江南归附大唐不久,为了安抚人心,用的还是旧官。可这么久过去了,长安那边难道就不想安插自己当得心的人徐刺史来此走一遭,是否就是找把柄来了
第二十五章 惊心的案子
第二十五章惊心的案子
江南归附大唐,实际上是在武德二年,江淮大将杜伏威降唐之后,在这之前,余杭诸州县由于有杜伏威相隔,无法有效的的归附朝廷。杜伏威归附不久,武德六年,其手下辅公炳伪造杜伏威的书信,举兵反叛,江淮南北再一次动乱。只不过这一场叛乱没什么水准,朝廷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
只不过,长安那边似乎还不太放心。
中央朝廷要从地方官员从了解一件事,往往从对方奏报上来的,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故而为了要确切的了解一件事,一般都是从京官里抽调一人到地方去查探,这类京官,一般是皇帝的亲信,还是非常有能力的官员。
从这里,还能看得出皇帝对该事的态度。如果没有派京官,只发了问旨,或者派过去的京官不是重要的,那就代表,地方上你们按合适的方式处理吧
可皇帝有不喜别人揣摩他的“圣意”,故而朝廷派钦差到地方,一等是明察,一等是暗访。明察好说,下面自有一番对策,打扫干净房子请客,地方官员最怕的就是暗访。
电视里经常有钦差大员到了地方隐瞒身份,微服私访的桥段,其实这也并非胡诌诌,而是在这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中央与地方交流不便,生生逼出来的一种方法。
当然,特派钦差是比较麻烦的,皇帝身边也难得有一个趁手又有闲功的人,故而让下放,或者回京的,路过事发之地的官员顺道看看。
比如徐清这种,辞官沧州,一下子在余杭冒出来,这种人的“钦差”之嫌就比较大了。此时,朱一浆和一堂屋内的大小官吏,都是以为徐清来做钦差。
朱一浆拾起筷子,定了定情绪,看着徐清道:“徐大人,说起这百人失踪案,我也有所耳闻,只是不知徐大人,是否奉皇命而来”
徐清心里想,看刚才朱一浆的表现,肯定不是有所耳闻那么简单。只是朱一浆这话问得徐清不得不回答,对方久历官场的人,岂会被轻易糊弄过去
故而这一刻徐清也只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