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您怎么来了?\"周小小惊讶得瞪大了眼睛。
张教授笑着拍拍她的肩:\"收到你寄的种子和资料,我坐不住了。这可是重大发现啊,小小!\"他指着研究生手中的仪器,\"我们带了设备来,要详细研究活水芽的生态特性。\"
接下来的三天,望海礁变成了临时科研站。张教授测量了活水芽周围的水质、土壤和微生物环境;研究生用专业相机记录了活水芽的全生长周期;周小小则带着他们查看了南滩潮池中自然发芽的幼苗。
\"这绝对是连接黄河与海洋生态的关键物种。\"第四天早餐时,张教授激动地说,\"它的根系能净化水质,茎叶能调节水盐平衡,种子能在两种环境中传播繁衍。古人所说的'水脉密钥',恐怕就是指这种能够维系整个流域生态平衡的关键物种。\"
周小小眼睛亮了起来:\"那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我们大量种植活水芽,就能改善黄河入海口的生态环境?\"
张教授点点头:\"理论上是这样,但需要谨慎。首先要确保人工培育不会影响野生种群,其次要研究清楚它的生长规律。\"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周小小,\"你在这里的观察记录非常宝贵,要继续保持。\"
送走张教授一行后,周小小收到了林青雨的电报,说游学队伍三天后到达。她兴奋地开始最后准备,却在检查活水芽时发现了一个异常——最早的那株活水芽开始枯萎了。
\"不,不要...\"周小小跪在礁石上,小心地检查每一片叶子。茎干上的蓝光变得微弱,那些剩余的透明籽也失去了光泽。她想起张教授说过,有些植物在完成繁衍后会自然枯萎,为下一代让路。
周小小轻轻抚摸着活水芽的茎叶,突然注意到石缝中有微弱的蓝光闪烁。她小心地拨开碎石,看到几株细如发丝的嫩芽正从潮湿的缝隙中探出头来——是那些被雨水冲走的种子发芽了!原来活水芽以这种方式延续生命,一代枯萎,下一代立即接替。
游学队伍到达的那天清晨,周小小早早地站在望海礁的最高处眺望。当看到远处河岸上出现的小红旗和二柱那醒目的红帽子时,她的心砰砰直跳。几个月不见,她有一肚子的话要告诉青雨姐,有无数的新发现要分享给孩子们。
林青雨第一个跑过来,紧紧抱住了周小小:\"辛苦了!你晒黑了,也结实了。\"她摸着周小小粗糙的手掌,心疼地说。
周小小摇摇头,拉着林青雨来到活水芽围栏前:\"青雨姐,你看!这些幼苗都是新长出来的,它们的种子能在任何水质中发芽。张教授说,这就是连接黄河和海洋的生态密钥!\"
孩子们围上来,好奇地看着那些发着微光的小植物。周小小拿出准备好的海草挂饰分给大家,每个挂饰上都系着一颗活水芽的透明种子。
\"等我们种下这些种子,它们就会记住黄河的声音,然后告诉大海。\"周小小对孩子们说,\"这样,黄河和大海就永远是好朋友了。\"
林青雨看着周小小熟练地指导孩子们观察活水芽,眼中满是欣慰。这个曾经跟在她身后问东问西的小姑娘,如今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成为望海礁真正的守护者了。
夕阳西下时,周小小带着大家来到南滩,将活水芽的种子撒入潮间带。透明的籽儿随着退潮的海水飘向远方,像无数颗小小的星星落入海洋。二柱吹起了笛子,孩子们跟着唱起新学的歌谣:\"活水芽,亮晶晶,黄河大海心连心...\"
当晚,在渔村为游学队伍准备的欢迎篝火晚会上,周小小和林青雨并肩坐在沙滩上。海浪声声中,周小小轻声说:\"青雨姐,我想继续留在望海礁。活水芽需要长期观察,渔村的孩子们也开始学习记录了,我不能半途而废。\"
林青雨微笑着点头:\"我早就猜到了。你知道吗?张教授建议在望海礁设立长期监测站,国家已经批准了。以后这里会有更多像你一样的年轻人,共同守护黄河与海洋的这道生态桥梁。\"
周小小望向黑暗中微微发光的海面,那里有无数活水芽的种子正在漂流。她知道,自己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了这片咸淡水交融的土地上,就像活水芽一样,成为连接两岸的生态密钥。
监测站挂牌那天,望海礁飘着细雨。周小小站在新漆的白色木屋前,看着张教授和县领导揭开\"黄河入海口生态监测站\"铜牌上的红绸。渔村的孩子们挤在最前排,阿海手里举着用贝壳和活水芽枝条编成的花环,眼睛亮得像是装了整个大海的阳光。
\"小小啊,以后你就是这个站的负责人了。\"张教授把一串钥匙放在周小小掌心,钥匙上拴着个玻璃小瓶,里面悬浮着一颗活水芽种子,\"记住,我们保护的不仅是几株植物,而是黄河与海洋对话的密码。\"
周小小握紧钥匙,海风吹起她剪短的头发。三个月前她还是跟着林青雨做记录的助手,如今却要独自带领团队了。她回头看了眼监测站——原本的灯塔被改造成两层小楼,一楼是实验室和标本室,二楼是宿舍和图书角。窗外挂着渔妇们送的贝壳风铃,正叮叮当当地响。
仪式结束后,周小小立刻召集孩子们开会。她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表格,左边贴着活水芽的照片,右边还空着。\"从今天起,我们不光要记录活水芽的生长,还要观察整个海岸线的变化。\"她发给每个孩子一本防水笔记本,\"潮汐、风向、鸟类的迁徙,甚至是沙滩上出现的特殊漂流物,都要记下来。\"